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基层一线 >>  正文
自主搬离苦寒地 幸福生活更“向阳”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4日 10:44:52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马涛 通讯员 江静龙 罗月娟 穆荣懋 李惠赟)日前,记者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江镇湾坡村坡有顶村民小组的王海林家,只见一幢5间主房的砖木楼房已装修结束并入住,清一色崭新的雕花门面,反光的地板砖和灰蓝的瓷瓦屋顶,在山坡上尤为显眼。王海林正在刷外墙,妻子王海燕打下手,二人分工明确,一人拌灰送料,一人上墙粉刷,配合得十分默契。

  王海林一家之前住在其父辈建盖的老宅,年久失修,与几户邻居共用一个院场和一条土路,既脏乱又拥挤,亲邻间偶尔还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斗嘴,生活十分不便。加之弟兄较多,土地很少,还偶尔发生地震,促狭的旧房成了极为危险的危房。

  “枯水期时水(应时的雨水)不够喝,下雨季节路又很烂,土地少,产业不行。送孩子上学要过河,都是先背孩子过去,再扛摩托过河。”王海林谈及送学的日子印象尤为深刻,用水紧、出行苦、产业少、教育累、发展难,老宅又处于背阴山坡,种庄稼产量低、收益薄,仅有的几棵核桃树产量也不稳定,孩子随时生病,这个家庭经常入不敷出。也正因如此,该户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树挪死,人挪活。”王海林对这句话印象深刻。2015年夫妻俩反复商量,一再斟酌,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挪“穷窝”,于是王海林举家迁到对面挨近主路的向阳山上,过起了单家独户的“自由”生活。然而,搬家谈何容易!搬过去,住什么?种什么?靠什么?日子怎么过?这些迫切的问题压在心头。

  妻弟王海平看到姐姐家面临困难,便将自家的山地腾出一片来给他们种,加上他们自己原来开垦的一些山地,共有三十余亩。在妻弟和村组干部的帮助下,王海林在新址上盖了一个窝棚,水源就在房背后,“说是新家,实际上只是一个放得下两张床的小窝棚,人在里面睡,棚外煮饭。”王海林说,尽管是从“穷窝”又挪进了“穷山”,但俩人依然觉得拥有了一片新天地,干事劲头更足了。

  搬过来后,夫妻俩每天早早就出工,勤耕苦作,节衣缩食,陆续又盖起了一幢三间房的土墙房。人住一间,牛羊关另一边,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年。后来,又再想办法筹钱,在前年盖起了如今的主房。“搬了一次家,建房子的所有手艺他都学会了,很多都是自己干的。”王海燕说起丈夫,满脸笑容。

  建起新房,只是一个空壳子,装修仍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夫妻俩耐着性子,决定装修先缓一缓,好好发展生产,弥补建房缺口。然而,突发的地震灾害使新家受损,夫妻俩心急如焚,只能东挪西借地进行修补。去年,该村实施了“直过民族”地区自然村建设项目,所有道路通村到户,王海林也加入施工队干活挣钱。目前硬化工作已接近尾声,近四米的水泥路就从王海林新房旁边通过。

  今年,王海林夫妇把种玉米、养猪、牛、鸡等积攒的钱投入了装修房屋之中,加上享受到“3·27”地震受损房屋恢复重建项目以及人居环境巩固提升等项目的帮扶,现已完成了新房装修和提升改造,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谈及今后的发展,夫妻俩信心十足。儿子即将毕业找工作,女儿也享受到诸多教育扶贫政策,一家人吃穿不愁,也住进了新房。接下来,夫妻俩想多发展牛、鸡的养殖以及特色种植业,把日子过得更好,彻底甩掉贫困帽。

责任编辑:翟芯冉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