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云南十五个县(市)脱贫摘帽】 姚安:秀美“荷城”展新颜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09日 10:25:28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近年来,姚安县广泛调动一切力量参与扶贫,聚合力、增活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构建起全社会扶贫的大格局,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新成效。

      为构建完善高效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姚安县抓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机制建设,将7名县委常委、1名副县长挂到乡镇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形成乡镇党委第一书记牵头抓总、县处级领导干部挂乡包村、科级领导包村包户、所有干部包户直接联系的“挂包帮”格局。全县3138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访民情,一帮一、多帮一,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瞄准“扶持谁”,该县从“精准”二字上着力,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充分依托贫困群众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精准施策,实现了“项目跟着短板走”。对有能力增收脱贫的贫困户“扶起来”,房屋住不了的“建起来”,脱贫的“退出来”。

       扶贫先扶志。全县广泛开展“四面红旗”创评活动,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当先进、立标杆,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增强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意识。

       为进一步凝聚扶贫合力,全县还着力统筹专项、行业、社会扶贫,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促进社会扶贫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借助挂包扶贫、定点扶贫、沪滇扶贫协作和金融扶贫、“互联网+扶贫政策”等力量,补齐产业发展、人才技术等短板,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同时,强化资金投入支撑保障。充分调动一切可用力量、可用资金,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借助政策性融资资金,寻求社会帮扶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资金投入支撑保障。

        2014年以来,全县共统筹22.54亿元资金集中投向扶贫领域,破解“出行难、就学难、增收难、看病贵”等问题。至2017年末,累计减贫23017人,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至712户191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

   

姚安:秀美“荷城”展新颜

    金秋的姚安坝子,稻谷飘香,水美鱼肥。放眼乡镇、村屯,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正向规模化快速发展,一片片整齐的新砖房拔地而起,企业、村组、贫困户捆绑受益……精准扶贫的种子,正在“荷城”结出累累硕果。

 

重精准 挂图作战抓落实

     

       “每个村有多少贫困户?驻村干部是谁?发展什么产业?建设哪些基础设施?移民搬迁多少人?什么时候脱贫?我们只要一看作战图就一目了然。”指着墙上的扶贫作战图,官屯镇党委副书记、巴拉鲊村党总支书记刘海侃侃而谈:“工作目标任务明确了,‘车头’带着大伙就能跑得更快,工作也更有干劲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姚安县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扶贫工作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逐乡逐镇“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在“精准”二字上着力,逐村逐点制订脱贫规划。大到乡镇,小到村屯,每名扶贫工作人员人手一张脱贫作战图,全县上下形成了党政一把手重视、高位推动,县乡村三级齐抓、各部门齐心协力抓脱贫的浓厚氛围。

    瞄准“扶持谁”,全县严格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要求和“五查五看”“三评四定”标准程序,成立77支动态管理工作队,对全县所有农户开展拉网式排查,在“群众评议表决贫困对象”的基础上,由22家行业部门重点盯住“10种人”核查把关,严防错评、漏评现象发生。

    与此同时,全县建立贫情动态监测体系,把家庭发生自然灾害、重大变故的对象及时纳入帮扶体系,实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确保对象精准。根据基础条件、产业发展、生存环境,对症推进扶贫工作,把6842户24931名贫困人口纳入“五个一批”帮扶计划,确保措施精准。

    姚安县始终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标对表,过细过硬,统筹集成扶贫政策,出台规划、实施方案、扶贫工作管理、扶贫成效考核等各类文件,切实做到脱贫政策涵盖贫困对象动态管理、脱贫退出等各个方面,确保政策精准抓出新成效。

 

 

谋创新 拓展渠道促增收

    

      “过去,我只会种包谷和养猪,一年到头也就苦几千元钱。如今,在党支部带领下,我们依托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出去获得收入,还能在公司打工,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在光禄镇小邑村,刚刚拿到当月工资的村民李必祥乐呵呵地算起了增收账:“我家两亩地一年可收租金2400元,我在蓝莓庄园打工每月工资有2000元,日子比过去好多啦。”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既获得了租金,还能就近打工提高收入。”光禄镇党委副书记蒋龙兴致勃勃地说,各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建设农业庄园,规模化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等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合股经营,村集体和群众的闲置土地等资源,转变成了公司和合作社的资产,每年可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真正实现‘多赢’。”

    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姚安坚持把富县产业与富民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稳步推动全省肉牛生产基地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商品蔬菜基地县和蚕桑生产重点县建设,加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工程,把扶贫产业纳入全县产业发展通盘考虑,坚持走“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资源转资产、资金转股金、农民转工人、价格保险助增收”的“三转一保”改革,闯出群众稳定增收的路子。

    在实践中,姚安突出龙头、基地、大户带动,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制定“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清单,对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向的贫困户,给予产业资金和贷款帮扶,引导发展家庭产业。对缺乏劳力、增收乏力的贫困户,则动员以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合作社,连续3年可稳定获得每年3000元分红,仅2017年就带动180户贫困户增收54万元。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6个,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6亿元、小额贷款2.6亿元。

    为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姚安县还积极引导就业促增收,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对无外出务工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迄今,全县累计开展各类贫困人口培训13587人次,推荐就业岗位9486人,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8931人。

 

强基础 聚焦民生补短板

  

   “以前卖烟叶,人背马驮十分艰难。现在大麦冲公路已修好,山旮旯彻底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我们卖农副产品方便多了。”说起村里新修的硬化路,太平镇大麦冲村村民李春永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顺着李春永所指的方向,这条投资640万元、全长9.6公里的通村公路,犹如一条明亮的飘带,为大山深处的群众增收筑起了一条“快车道”。

    目前,太平镇“村村通”已实现83个自然村全覆盖,全镇村组道路畅通率、硬化率均达100%。昔日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路”,已脱胎换骨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路”。

    针对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的难题,姚安县紧紧抓住“强基础、培产业、建安居、促增收”4个重点,突出基础项目全覆盖,把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作为提升整体脱贫质量的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抓投入、抓项目。4年来,全县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2.54亿元,实施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12类重点项目建设,全方位改善贫困地区生存发展条件。

    迄今,全县共投入资金8980.85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12户2763人,在公路沿线、集镇周边、产业发展区统一规划建设7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套公共设施,为搬迁对象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2014年以来,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0340户,所有工程已完成验收并搬迁入住。

    瞄准教育短板,姚安县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考核认定,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零负担”、高等教育“轻负担”。2014年以来,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4亿元,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受益9993人次。2017年,342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一人因贫辍学、因学返贫。

    全县深入开展健康扶贫,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保险,建立了民政应急救助机制和健康扶贫慈善救助机制。2016年以来,共为11万人次贫困人口减免医疗费用257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

    对特困群体,姚安县大力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全面兜底,逐年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及保障水平,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创办“爱心超市”,让特困群众衣食有保障。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为977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67.67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2400人次538.83万元,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姚安县委书记冯毅: “鼓足干劲 扩大成果”

 

     “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一步,姚安县将在脱贫摘帽的基础上继续鼓足干劲,扩大成果。”日前,姚安县委书记冯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脱贫攻坚中,姚安县始终以‘立军令’‘打头阵’的勇气与决心,坚持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同贫困全面决战。”冯毅表示,全县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制度要求,完善县乡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机制,成立全县脱贫摘帽指挥部,分别设立3个脱贫攻坚工作组和专项纪律督查组,选派县委常委到乡镇担任党委第一书记主抓扶贫,坚持县级领导每周最少入户1天、部门主要领导每周最少入户2天、扶贫工作队员每周5天在岗的“125”工作法,做到以干部带头、以作风改进助推脱贫攻坚。全县紧锣密鼓地抓研判、预警、应策、推动、问效,确保脱贫攻坚上下“一盘棋”、全县“一个调”、全民“一条心”。

    “在脱贫攻坚中,姚安县还把坚决执行政策与鼓励基层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富有成效地推动精准扶贫。”冯毅介绍,在精准识别上,坚持“群众发声评组内最穷,群众表决定贫困对象”;在产业扶贫上,大胆探索“三转一保”改革,实现了“集体带农户”共同增收;在困有所济上,以“四重保障”解决群众看病难题,以“两免一补”和“雨露计划”,实现义务教育“零负担”、高等教育“轻负担”、贫困家庭学生不辍学;以“爱心超市”为承载,让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有保障;深入开展“户户达标、人人过关”行动,确保贫困户家中厨卫房设施齐备,做到整洁环境进家庭、文明新风入农户;在调动基层干部奋进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四面红旗”评比活动,对获得“红旗村”的村干部的待遇按相关标准上调,产生“树起红旗催上进”的激励效应。

    “姚安县将继续认真贯彻‘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的相关要求,一如既往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更加有力地抓好稳定增收各项工作。”冯毅说,全县将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向“造血式”扶贫,继续巩固“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成果,秉持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勇夺全胜的精神,一鼓作气推动跨越、冲刺小康,努力让富民强县的愿景尽早实现。

  

“爱心超市”解难题

     “大妈您想挑点什么?”

    “我想要件毛衣。”

    “这件怎么样?我觉得颜色、款式都比较合适您……”

    在官屯镇巴拉鲊村委会的“爱心慈善超市”里,大学生村官小刘耐心地为困难户黄奶奶服务。这个10多平方米的小超市里,前来领取爱心捐赠物资的困难群众络绎不绝。

    “超市的物资都是爱心捐赠而来,村民不用掏一分钱。”小刘介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张“爱心卡”,每月可无偿领取一次服装和生活用品等,一年可领12次。

    在脱贫攻坚战中,姚安县有效整合社会帮扶力量和资源,创新扶危济困模式,在贫困村率先创办“爱心超市”,为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润物无声地开展自强教育,引领广大群众以昂扬斗志走上劳动脱贫的时代新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爱心超市”19个。

    县扶贫办一位负责人介绍,全县“爱心超市”现已发放爱心卡1800多张,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次。通过实行爱心积分制管理,村里群众无论贫困与否,均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累积积分换取回报,既送温暖、更送信心,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比学赶超拿红旗

   “我们村拿到了两面红旗,这不仅仅是奖励,更是对大家工作的认可。我们要继续努力,让全村的环境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富裕。”在光禄镇感党恩教育基地,小邑村党总支书记李银说。

    李银口中的“红旗”,是姚安县为激发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情设立的评比机制。从去年起,在全县77个村委会中开展以“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为主要内容的“四面红旗”评选活动。村子每评上一面红旗,村干部按相关规定每人每月可增加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补贴;“红旗村”中符合条件的村组干部还能获得相应表彰与荣誉。

    “村干部们的干事热情也激励着普通群众,我们村有的人成了种植大户,有的成了养殖能手。”小邑村村民马富恩说。小邑村原有38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到庄园务工,以及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把贫困户纳入分红等措施,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去年已全部脱贫。

    在草海彝村,许多从山区搬迁而来的贫困户不精通耪田种地,生计难有着落。村干部积极想办法抓产业,最终找到了肉牛养殖这条路子。“现在村干部们干事创业的劲头可足了,村与村之间都比学赶超拿红旗。”村党总支书记杨有光说。

“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不到4年时间,官屯镇巴拉鲊村委会的周玉宝从一个穷小子“逆袭”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不仅盖起了新房,买了小汽车,还收获了爱情。

    周玉宝多年来一直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虽年富力强却不喜欢做农活、不愿外出务工、也没有致富好思路,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3月,巴拉鲊二组推荐继任组长人选时,村干部们想到了周玉宝,认为他虽然资历浅,但热心、耐心、有活力,熟悉村情,和村民关系较为融洽,于是村两委决定推荐他试一试。经村民投票表决,年轻的周玉宝当选为新组长。

    初任小组长时,周玉宝自己心里也没底,“我资历浅、威望低,自己还是贫困户,但村委会领导对我很关心,在生活、工作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我只有好好干,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坚持凡事“好好干、尽力干”,周玉宝很快成为村两委开展工作最得力的助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信任和支持他,周玉宝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也被一点点唤醒。他一改以往的懒散,主动承担责任,带头钻研技术,发展烤烟种植等产业,还做起了农产品收购生意,帮助本村群众解决了农特产品外销难题。现在,周玉宝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了全村首屈一指的致富带头人。

云南网记者 饶勇 吕瑾  季晓燕 饶书剑

责任编辑:邢路扬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