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专题 >>  正文
云南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昆召开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10:57:14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包涛 姬祥虎 胡晋伟)10月17日,2018年“10·17”扶贫日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昆明召开,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会议宣布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等160名集体、卫明祥等312名个人获得表彰,以此激励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行动起来,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环境氛围,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为获奖者和全省扶贫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颁奖。

  现场,来自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得者的7名代表,纷纷走到台前作先进事迹报告。“天南铜都失赤子,群山有知同悲歌,传承使命擂战鼓,云岭战贫传捷报。”来自东川区汤丹镇的杨秀萍以《永不坠落的星光》为题,将她的同事吴国良的扶贫事迹生动形象地传到每个人心里;“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来自德宏州盈江县盏西镇双龙村荒田村民小组的脱贫户杨恒荣,在台上将他的脱贫经验娓娓道来;作为致富带头人的谭海江,将他的企业扶贫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他们朴实无华的事迹、感人至深的报告,一次次的赢得了现场每位观众的掌声,听到动情之处还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记者了解到,9月30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2017年,我省15个贫困县(市)实现脱贫摘帽。这是我省历史上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减少,标志着我省脱贫攻坚工作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今日(17日),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这两件好事将鼓舞我省下半年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提质增效,拉高坐标、尽锐出战,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去攻坚拔寨,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净脱贫145万人”的目标任务。

  附件:云南省2018年脱贫攻坚奖获奖者名单

  扶贫先进事迹

  在脱贫攻坚中诠释忠诚

  中共红河州委常委、石屏县委书记 李红芬

  攻坚伊始,李红芬白天进村入户,哪里最偏就去哪里,哪家最穷就入哪家;晚上研读政策文件,分析措施办法……跑的越多、看的越多,研究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李红芬

  石屏县最大的短板是农危房。面对8000多间农危房,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但李红芬心中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坚定不移的“干”,而且是快干。实践证明,“一房一策、一户一策”的改造办法,充分保障了群众的住房安全。

  脱贫攻坚的根本是压实责任。为此,李红芬主导出台了最严厉的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对履行责任不到位的干部进行严厉追责问责。曾因一位农户家的窗户玻璃问题,对责任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和帮扶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玻璃虽小,折射出的却是干部的作风和态度。

  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在不少贫困地区,通过扎实有效的攻坚举措各方面均达到了脱贫标准,但吃喝攀比、得过且过等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李红芬主导实施了革除陈规陋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广大群众求脱贫、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化作一股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如今石屏县虽然脱贫了,但我的责任没有脱。”石屏县将把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让石屏的脱贫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感言

  我是石屏县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必须履行好职责,做得再多也不为过。我深知这份荣誉,是上级关心支持的结果,凝结着石屏县各级干部和31万各族群众的辛勤汗水。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绝不辜负党的重托和群众期望。

  扶贫路上,他依旧是一名战士

  砚山县鑫珵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谭海江

谭海江

  “到新寨村看望战友,眼看大片荒地得不到充分利用,群众贫穷落后,心中便萌生了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念头。” 谭海江说。

  说干就干,第二年,谭海江成立了宏茂专业合作社。

  说时容易,做时难,颗粒无收、血本无归……这些困难,谭海江都曾面对过。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不抛弃不放弃,坚定带领民众走出贫困。

  在精准扶贫的路上,谭海江的公司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让贫困户都能获得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通过到许多国家和地区考察,引进了突尼斯软籽石榴、燕窝果、哥伦比亚百香果等100多个高端品种。今年,又带领600多户贫困农户种下了6千亩软籽石榴。组建了专家站,进一步完善了季节性培训和定期科技培训。此外,还针对特别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和化肥农药,并签订种植回购协议。公司搭建了完善的电商销售及国内外销售平台。

  如今,谭海江的公司种植业已经从600亩土地,发展到100亩现代科技大棚、日处理果蔬1200吨的冷库、8500亩软籽石榴,带动7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每年分红281.6万元,解决了贫困户400余人的就业问题。截至2017年末,公司资产总额5868万元,固定资产15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006万元,利润收入845万元,助农增收500万元以上。

  感言

  今天站在台上领奖的,都是我省冲在扶贫一线的先锋和榜样,能和他们同台领奖,我倍感荣幸;借此机会,我能将自己的扶贫事迹与大家分享,是党和政府对我参与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取得成绩的认可。在此,除了感谢、感恩之外,我将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为我省脱贫攻坚事业再立新功。

  永不坠落的星光

  原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中河村党支部书记  吴国良(杨秀萍讲述)

杨秀萍(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干事)

  今年4月26日,在检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兑付情况时,吴国良乘坐的车辆意外坠下深沟,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2岁。

  汤丹镇有贫困人口2959户9044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吴国良4次被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啃下了一块块的“硬骨头”。

  吴国良是农村工作的一把“好手”。针对农村“一家看一家”的心理,他向镇里提出建立“差别化动态管理机制”。通过考察学习,在江西村建议实施“滚动养殖”、竹山村发展生猪养殖、中河村开展草莓试种……在下村过程中,吴国良总会挤出时间到贫困老乡家中走走、看看,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里。

  “即使眼睛熬瞎了,也要让国良走时穿上我亲手缝制的衣服。”当吴国良离开的噩耗传到达朵村82岁独居老人魏奶奶耳中,她含泪赶工为吴国良缝制了3件寿衣。在他人眼中,吴国良就像一束和暖的阳光,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和明朗带到哪里。

  对于父母,他是个孝顺体贴的好儿子;对妻子李梅,他是温和细心的好丈夫;对于我们,他是细致周到的好同志。这就是吴国良,不论做人还是做事,他都用心、用情、用智慧,并把一切献给了扶贫事业。

  如今吴国良走了,留下的是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留下的是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忠于职守的担当;留下的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努力奋战的决心!

  感言

  很荣幸能参与2018年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向大家讲述了我的同事吴国良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为曾经的战友,我们一定不负嘱托,继续为脱贫攻坚努力奋战。

  在扶贫一线书写新时代的最美人生

  云南省社科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原宁蒗县委副书记、驻村工作队总队长  李汶娟

李汶娟

  2016年初,李汶娟坐着当地老百姓的载货船,沿着滚滚的金沙江而上,到宁蒗担任县委副书记、驻村工作队总队长。

  初到宁蒗,为了管好驻村队员。李汶娟顶着压力,坚决撤换了一批履职不到位的工作队员。让队员学说当地话,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落实扶贫政策。通过不断地锤炼,工作队逐渐成为贫困户用心的帮扶人,用力的好亲人,用情的知心人。

  当她在牦牛坪看到贫困户马尔布家漏雨的木楞房、发霉的荞麦、火塘边发黑的棉被……。李汶娟立刻带着工作队到大凉山调研,组织筹集挂联资金近亿元,开展为每户贫困户修建一个厕所和浴室、一个节能灶、一个碗柜、一个储粮器、一套桌椅的“小凉山文明生活六件套”运动, 改变凉山地区“家里无厕所,吃饭在火塘,粮食杂乱放”的状况,让贫困户树立起脱贫的信心。 

  为了让外界的客人走进小凉山。她带着挂联单位十多次往返国家民航局汇报宁蒗的航空扶贫,泸沽湖直飞成都、重庆扶贫航线陆续开通,让小凉山儿女走出去,让全世界走进宁蒗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

  在李汶娟的努力下,70多栋百年的石头房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散落在民间的100多卷彝族文化古籍被成功收集和抢救……

  如今,小凉山精准扶贫规划正在从蓝图变成最美彝乡的画卷。

  感言

  今天的会议是一次表彰大会,更是一次鼓舞人心的大会,现场我仿佛听见了战鼓擂鸣。作为学者,能为民族地区脱贫尽一份责任和力量,是我心中的想往;作为党培养的80后年轻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历练和成长,是我人生最光辉的岁月和最难忘的记忆;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一名指挥员,同时也是普通的扶贫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胸怀使命,携手小凉山的儿女们砥砺前行: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实践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的殷切嘱托。

  开发“网红”土鸡蛋 “扶贫用工微信小程序”这个村官不简单

  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昌隆铺社区大学生村官 刘锦

刘锦

  在不断走村入户的过程中,刘锦发现村民的农特产因为“小、散、弱”卖不好。刘锦和其他同事通过不断地探讨,反复论证贫困户农特产“SWOT”分析模型,研发出反转传统互联网销售思维,推广出“大学生村官+贫困户+互联网+农特产”的预售模式。贫困户的农特产不会因为市场波动而影响收益,也不会在供给端养殖好后找不到需求而卖不出去。2018年,作为第一款扶贫农特产,苗家扶贫土鸡蛋在网上逐渐走红,成了“一蛋难求”的扶贫“网红”土鸡蛋。 

  随着刘锦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他又发现当地存在企业招工难,贫困户找工难,用工信息对接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他个人独立开发扶贫用工微信小程序,一分钟上手,五分钟实现用工信息对接,一经推广“零”成本高效率的招工模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贫困户认可与使用。

  刘锦说,他要扎根基层,战斗在扶贫工作第一线,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在工作中锤炼自己,增长才干,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广袤的田野上,把满意的“答卷”交给扶贫战场。

  感言

  作为一名青年、一名大学生村官、一名服务者,今天能获奖很激动。感谢我13位村官工作室的小伙伴与公益团213位小火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贡献的力量与带来的温暖。感激各级组织、领导对我成长中的关心与帮助。感恩这个最好的时代,让我这样的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追梦。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奋斗,去追寻人生的价值。

  当好社会扶贫的“排头兵”

  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枝官

李枝官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我一直把脱贫攻坚当作企业的社会责任,走在最前列、甘当‘排头兵’,以兑现我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群众的承诺。”李枝官说。

  多年来,仙福公司先后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600余人的就业难题,支付工资1亿余元。针对贫困群众文化层度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等情况,该公司每年投入200万元对村民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文化水平。

  为改善贫困山区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仙福公司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帮助坝分田小组86户村民进行住房整体搬迁,为他们修建新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们的后顾之忧。

  在社会扶贫过程中,仙福公司采取爱心帮扶、企村结对、反哺农业等措施,从帮助坝分田小组搬迁建房到完善村庄公共设施,从老年活动中心到“仙福桥”、“爱心桥”的修建,从帮扶困难户到爱心助学、给贫困户送温暖……17年来累计无偿捐资公益事业2亿余元。

  作为企业的带头人,李枝官将继续发扬守望相助的精神,带领全体职工把企业做大、做强,当好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感言

  在办好企业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心和能力为脱贫攻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被评为全省扶贫模范,并作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为此我感到十分光荣,这是我获得的所有荣誉中让我最自豪的。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为脱贫攻坚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德宏州盈江县盏西镇双龙村荒田村民小组脱贫户 杨恒荣

杨恒荣

  打杨恒荣记事起,家里就过着苦日子,上半年吃自家种的大米掺包谷,下半年吃山茅野菜换来的包谷掺大米。2014年,杨恒荣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心里很难过: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但没有带领村民致富,自己还头顶贫困户帽子。

  为了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杨恒荣租地种过番茄,也尝试过养豪猪,都不成功。但他始终相信“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为了尽快脱贫,始终没有放弃寻找致富路子。

  在一次闲聊时,邻居讲到山核桃油比其他油卖得贵。杨恒荣就联想起家乡的山核桃树随处可见,榨油应该不成问题。但他一缺资金、二没场地,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工作队帮他协调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村支书免费为他提供了榨油场地。

  说干就干,杨恒荣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处收购山核桃,慢慢地,山核桃越收越多。榨油没有设备,就用烧火水煮,每天早出晚归。2017年,杨恒荣收了20吨山核桃,榨了1300多斤油,不仅自己赚到了4万多元,还带动周边农户累计增收5万多元。

  2017年,杨恒荣家脱贫了。土基房变成了小平房;大米掺包谷变成了白米饭;年收入从不到5000元变成了近5万元……

  感言

  党的政策再好,也不能等靠要。等不来脱贫、等不来小康,更等不来幸福生活。想戴一辈子“贫困帽”的人,只会一辈子受穷。不想一辈子受穷,就要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找准致富路子,努力加油干!

责任编辑:翟芯冉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