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专题 >> 正文
【大理5个县(市)脱贫摘帽】洱源:两场硬仗一起打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6日 15:28:00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博达 通讯员 王滟 李素敏)洱源,因地处苍山十九峰第一峰云弄峰和洱海的源头而得名。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决定了洱源要打一场持久的脱贫攻坚战,但是洱源是洱海的源头,单打脱贫攻坚战绝对不行,洱源必须坚持洱海保护与脱贫攻坚两场硬仗一起打。洱源县委书记李洋坚定地说:“两场硬仗都是输不起的攻坚战。”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揽下,先后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和洱海保护指挥部,均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指挥长,确保打赢打好两场硬仗。

  7大工程保护生态加快发展

  近年来,洱源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构建起大扶贫与大环保工作格局,洱海保护、脱贫攻坚双推进,美了山乡富了百姓。

  洱源县地处洱海源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同时,洱源县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问题突出。2013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7421户29390人,3个贫困乡镇和30个贫困村。

  面对脱贫攻坚和洱海源头保护治理的严峻形势,洱源县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和洱海源头保护治理攻坚战。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树牢“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和洱海保护的决策部署,高位推动,全员投入,组建双领导组和双指挥部,由9名县级领导挂钩帮扶9个乡镇,担任乡镇第一书记。中央、省、州、县2488名干部职工结对挂包7421户贫困户,106个部门包村,形成“百个部门包村,百名队员驻村,千名干部联户”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3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37.6亿元,洱海源头保护治理资金34.9亿元,全面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金融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7大工程,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指挥部职能发挥、加强乡镇主体责任、加强资金整合和管理、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队员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八个加强”的精准扶贫思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脱贫攻坚和洱海源头保护治理“双赢”目标,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8.8%降至2017年的1.28%。

  砥砺奋进 一张蓝图绘到底

  “洱源县主要的贫困原因是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洱源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杨国强介绍,为破解洱源发展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1月,洱源县委提出了发展生产、易地搬迁、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金融扶贫、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等“七大工程”和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指挥部职能发挥、加强镇乡主体责任、加强资金整合和管理、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队员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等“八个加强”的精准扶贫思路。

  洱源采取超常规措施,由9名县级领导挂钩帮扶9个镇乡,担任镇乡第一书记,将各方力量集中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央、省、州、县2488名干部职工结对挂包7421户贫困户,106个部门包村,形成“百个部门包村,百名队员驻村,千名干部联户”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我已经进村3年了,对这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3年来,我明显地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变化。”洱源县工信局驻右所镇腊坪村工作队队长尹明远说,通过3年的努力,腊坪村路通了,产业结构也实现了转型升级。

  “以前我们村只会种洋芋、包谷、苦荞,每年的经济收入都不高。”腊坪村委会书记、主任罗松喜接过话题说:“现在不同了,通过引导帮扶,我们已种植中药材8000多亩,经济林果5000多亩,产业结构实现根本转型。村民的收入也从2013年的2400元增长到现在的7600元。”

  以人为本 安居质量全提升

  “农村安居住房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洱源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对全县住房来一次安全质量大提升,确保群众住上安全房。”洱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文彬介绍,洱源县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对全县C、D级住房共30060户群众房屋进行加固改造,全面实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人畜分离、厨卫入户、环境清洁”的改造效果。

  在住房质量全面提升攻坚战中,洱源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帮什么”的要求,投入5.3亿元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县级筹资稳固住房建设、政府兜底建房、农村人居环境住房提升等模式,让群众住上了安全房。

  为确保危房认定工作扎实有效,洱源县由住建、扶贫、民政、残联及镇乡人员组成专家组开展危房认定工作。并按照“县级统筹、镇乡包干、分片挂联、全面巡查、技术指导、专业施工、分类补助、分户建档”的工作方针,组建了90支农村工匠队到村村寨寨开展加固改造工程。

  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工程队招聘了大量的施工人员,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全部投入到农村住房改造加固工程中。洱源县第二建筑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队负责人杨硕说:“绝不能因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拖脱贫攻坚的后腿。”

  “以前的老房子用的是石棉瓦,遮不住风,挡不住雨。”茈碧湖镇碧云村杨国华激动地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老房子拆除重建了,住上了安全稳固,宽敞明亮的房子。”

  保护洱海 七大行动战犹酣

  在大凤路邓川镇腾龙村委会文笔湖村段,老永安江、弥苴河、罗时江三条江形成“川”字形,以大凤路桥为分界点,流入大理市区域内。

  “保护治理好洱海源头,我们责无旁贷,改善提升入湖河流水质,我们重任在肩。”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李映春说:“把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一抓到底,确保3条主要入洱海河流水质持续向好,为洱海输送更多、更清澈的水源。”

  打好“七大行动”攻坚战,洱源县年内将完成流域坝区20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和核心区违法违规建筑54户9220平方米拆除。完成核心区剩余54户餐饮客栈服务业核查。巩固“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工作机制,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精细化管理水平,综合发挥现有环保设施、湿地、库塘、隔离带的净化、降污作用,切实减轻入湖河流污染负荷;100%建设污染防治配套设施。

  工程提速 截污管网速建成

  “在我们的脚下已经建成了一张主管道长近800公里,且纵横交错的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网’。”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首增林向记者介绍,此网可收集洱源县洱海流域6个镇乡、48个坝区行政村、279个自然村共20.63万人的生活污水。

  为了保证“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生动画面长在,洱源县于2016年11月启动了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PPP项目,截至今年9月30日,项目已实现闭环运行。

  “目前,项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我们正在用检测设备进行最后的质量排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施工方总工程师谢昌斌介绍,该工程在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目标下,刷新了行业建设速度。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还涉及改造提升3座集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处理站29座,提升改造50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配建截污干管、村庄联络管、支管443.28公里等,项目全部闭合运行后,可实现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最终实现持续改善提升入洱海河流水质。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访洱源县委书记李洋

  “洱源县要实现全面发展、跨越发展就必须在洱源净与群众富上下足功夫,均衡用力、协调发展,找到最大公约数。通过洱源的实践,我认为这个公约数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洱源县委书记李洋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公约数越大,老百姓的获得感就越多,发展后劲就越足。

  李洋表示,洱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坚持洱海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通过实施生态补偿、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在“洱源净”与“群众富”的驱动下,洱源县委、县政府统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脱贫攻坚与洱海保护双推进、双攻坚中,走出了一条符合洱源实际且又可持续的“洱源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李洋介绍,起胜村依托沪滇互助项目,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种植优质苹果 200多亩,发展“林下经济”套种马铃薯,当年产值24万余元,受益农户144户;实施退耕还林绿化项目,种植华山松1768.8亩,套种前胡等中药材210亩,产值达120余万元,带动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西山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落后,产业发展滞后,传统的“刀耕火种”让群众陷入 “生态破坏加深生活贫穷、生活贫穷加大生态破坏”的恶性循环。面对这一状况,县委、县政府引导当地群众转变发展观念,依托林地和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发展“林上果子”、“林下菌子”、“林间药草”,让钱袋子鼓起来,建立了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伐木烧炭等村规民约和巡山制度。引导群众退耕还林,发展华山松、种植泡核桃、中药材等,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从“砍树”到“护林”,让“林子”变“票子”、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大转变。

  “我坚信,洱源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李洋说,只要洱源坚守这个发展最大公约数,洱源就能创造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未来。

  山嵛菜带富小山村

  深秋,走进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记者看到,小山村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承载着丰收的喜悦。

  纸厂村有579户18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53户575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能力低,属于典型的高寒特困山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破解纸厂村发展难题,炼铁乡引进昆明川达食品有限公司,在纸厂村种植山嵛菜,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转变产业结构,探索新出路。

  “由党支部牵头,企业实行保底价收购,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籽种、统一时间种植、统一施肥用药、统一管理销售,既保证了品质,也畅通了销路,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纸厂村党总支书记赵志红介绍,目前,全村山嵛菜种植1240亩,远销日本、韩国,销售收入700多万元,亩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社员397户。

  “专业合作社为我们老百姓架起了增收桥梁,企业当了‘火车头’,我们买了火车票,上了致富快车。”纸厂村邱肯和说,“以前我们一直都是种传统的土豆、燕麦、荞麦,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只有七八千元。现在,我家种了3亩山嵛菜,年收入接近两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不让污水进入茈碧湖

  10月初,正是秋意渐浓时节,记者来到洱源县,在碧波荡漾的茈碧湖上乘坐七八分钟的快艇,进入梨园村。

  该村靠山面湖,118户白族人家散居在几百棵上百年的古梨树中,青瓦白墙,几处鸡鸣,数声犬吠,村民背箩荷锄,神情怡然来往其中。游客来此,慨叹为“世外梨园”。近十年来,该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村民生活也因此日益改善,全村没有一户贫困户。

  “2017年3月,正是梨花盛开生意兴旺时,由于洱海保护治理的需要,政府对洱海源头的餐饮客栈进行停业整顿,我第一个带头支持整改。”梨园村农家乐经营户阿建修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

  “虽然关停这一年我家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但是我明白,茈碧湖不仅是洱海源头,更是我们的母亲湖。保护洱海,保护茈碧湖,就是保护给我们和子孙后代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我们就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们,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茈碧湖。”阿建修介绍:“我家人一开始不理解不接受我带头停业整顿,但在我说清道理后,他们都理解支持我。先后投入了5万多元,对客栈和厨房等所有经营用水和生活用水按《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要求全部接入污水管网,进入村里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现在我家已恢复营业,虽然关停整顿对生意会有影响,但算好大账,损失这点小钱是值得的。”

  “现在梨园村农家乐经营用水和村民的生活用水等已做到厨房水、厕所水、牲畜水和废水全收集,全接入村内污水管网,进入村里的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处理后排入梨园村湿地,经过湿地吸附、沉淀,再用高67米的泵站把水提升并接进建在山腰的五座蓄水池内,用做梨园村农田果林灌溉用水。”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李映春介绍,全村共投入1400万元建设梨园村污水处理循环使用系统,做到中水全用,坚决不让一滴污水进入茈碧湖,真正实现水清岸绿生态美。

责任编辑:邢路扬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