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专题 >> 正文
这个小山村靠雨水生活了四百年,如今有了新改变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26日 18:43:00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邢路扬 熊强)阡陌路上,微风吹拂,鼻息处尽是大地深处泥土的芬芳。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自然画卷映入眼帘。4月末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松桂镇中窝村,除了拥有迤逦的风景外,村口那个干涸的巨大露天水窖,也格外引人关注。

  “人在崖上走,水在崖下流”。这句话是对鹤庆县境内山脉纵横交错,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山区缺水严重、旱灾频繁现状的形象描述,也是中窝村的真实写照。

点击查看视频

  据十二年前的一份公开资料记载,中窝村那时有0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29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看似一串简单的数字,折射出一个共性问题——村民们虽然解决了温饱,却还在愁于没有自来水喝,对于生产用水的需求更是一种奢求,“望水兴叹”困扰了在此苦守生活的祖祖辈辈。

  63岁村民洪沛海的名字似乎就是生活长期缺水下的一种“产物”,三个字中都包含有水的寓意,这也是他的理解。因老一辈极其盼望有朝一日能够过上水到渠成的日子,所以给他取了洪沛海这个名字。然而,为了将这份寄托延续下去,他给儿子取名叫洪涛。

  “从水窖的数量就能看出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中窝村党总支副书记杨灿荣回忆称,80年代初期,村子里的人均收入不足百元,一方水土在这里根本养不活一方人,最心酸的是连自来水和井水都喝不上。全家老少不得不徒步从大山上下到山脚去背水喝,能选用的工具仅有土陶罐,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还得留意脚下,稍不注意便会罐打人翻。

  在中窝村村委会不远处的右边,一个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巨大露天水窖如同一个天井,张着大嘴巴,底部有少许积水。杨灿荣认为,随着村里人口数量的增加,生产用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都从这里取水,日积月累下才挖出了这个水窖,成为了这个边远山村特有的符号。

  如果单靠人背马驼,只能勉强解决村民生活用水的问题,面对传统农业种植烤烟、玉米等生产需要大量用水又该怎么办呢?杨灿荣说,大家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期盼着雨天的时候水窖能多储存一点水。所以,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建有15个左右的水窖,贫穷的至少也有2个,农业产生完全靠天吃饭。

  据中窝村党总支书记李金和介绍,原来出村的山路晴通雨阻,村民出行极其不易。1992年,村民自主修路,直到2014年才实现了水泥硬化。在土里刨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有劳动力的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是“全家总动员”,年轻的一代如逃难般逃离这鬼地方。

  村里的建档立卡户杨金富也有同杨灿荣一样刻骨铭心的经历,他从小学毕业后就加入到了村里的“背水大军”中,后来,家里陆陆续续建了7个水窖。他家房前的那个水窖,承担着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用水。通过搭在水窖边缘上的楼梯,记者看到了水窖内的情况,半池水中夹长着绿茵茵的青苔,这样的水质状况难免令人吃惊。“因为从小到大都喝这个水,身体内可能早就产生了免疫。”杨金富笑着说,村民们为了方便及时接雨水,多数水窖都没有设置严密的盖子,这导致其它的杂物容易掉进去。

  杨金富新盖了一栋两层高的楼房,在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美中不足的是屋内还没有进行装修。他的新房子和一般的小平房不一样,屋顶赶在雨季之前盖上了瓦片,既保持了建筑外形的美观,同时也浓缩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因为大雨骤降时,雨水会顺着瓦片流入到设计好的水槽之中,最终又通过管道流到水窖里。

  洪沛海家的木头小楼上至今还保留着10多个布满灰尘的土陶罐,大部分已变成了腌制食物的容器,被遗忘在墙角处。此外,旁边还放置有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塑料桶,从颜色上能分辨出有一些是他家新购买的。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轻巧易携带的塑料桶已完全替代了笨重且易碎土陶罐的“使命”。

  “现如今的中窝村,完全变了旧模样。”今年五一前,洪沛海终于遂了愿,用上了日思夜想的自来水。在他的眼里,不仅仅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心态由“等靠要”蜕变成“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个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能够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语,令现场的扶贫干部们十分意外,也倍感欣慰。

  8年前,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中窝村尤为严重,村民饮水极端困难。政府部门从爱心捐款中划拨八十万元在该村实施“爱心水窖”项目,他们一直使用至今。

  2年前,有专业的打井公司曾到访中窝村海拔稍低的地带,欲尝试换一种方式解决村民的饮水难题。然而,打井的深度达到了一百层楼一样的高度也未见一滴水流出,难免有些令人失落和绝望。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民生问题,鹤庆县实施了羊龙潭集中供水工程,即在羊龙潭水库取水,通过提水泵站提水至净化水厂处理,让金墩乡的邑头、化龙、银河、金墩村(集镇)、孝廉村等5个村委会,以及松桂镇的三庄、文星、赤石、菠萝、松桂(集镇)、南庄、勤劳、龙珠、大石、中窝、大营村等11个村委会和龙开口镇上河川北火山自然村的村民们都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然而,因中窝、大营村的海拔较高,需二次提水,这无疑又增加了工程的难度和投资金额。政府部门和村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万众一心,破除了艰难险阻。

  铺设的水管沿着蜿蜒的山路进村,犹如遍布人体的血管一般,将生命的源泉直接输送到了中窝村村民的心坎里,如此的清澈和甘甜。

责任编辑:邢路扬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