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典型 >> 正文
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李汶娟:在扶贫一线书写新时代的最美人生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10:51:49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包涛)2016年初,云南省社科院 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汶娟坐着当地老百姓的载货船,沿着滚滚的金沙江而上,到宁蒗担任县委副书记、驻村工作队总队长。

  来到这里,李汶娟看到,这个俗称“小凉山”的地方,是全省二十七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江边的悬崖上,到处是简陋的木楞房,背柴的彝族女人艰难而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家家火塘红,户户有炊烟,阿妹去上学,不再挥羊鞭”是小凉山各族儿女对早日脱贫的渴望。

  刚到宁蒗时,李汶娟问村支书熊宝有什么困难,这位豪气的大伯笑着说:总队长,我不和你要钱,我和你要人。我们最缺的是能干活、接地气的驻村工作队。

  李汶娟意识到,如何管好用好这600名队员是关键。她顶着压力,坚决撤换了一批履职不到位的工作队员。让队员学说当地话,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方针,落实扶贫政策。通过不断地锤炼,工作队逐渐成为贫困户用心的帮扶人,用力的好亲人,用情的知心人。

  初春的牦牛坪下了两天的大雪,贫困户马尔布从角落里抓来几个干瘪的洋芋,约李汶娟和工作队在火塘边吃晚饭。这个七十多岁的彝族老人,说起全村世代都在喝雨水,眼里含着泪水。看着漏雨的木楞房、发霉的荞麦、火塘边发黑的棉被,李汶娟说,那一刻,她内心倍感惭愧。

  李汶娟带着工作队到大凉山调研,组织筹集挂联资金近亿元,开展为每户贫困户修建一个厕所和浴室、一个节能灶、一个碗柜、一个储粮器、一套桌椅的“小凉山文明生活六件套”运动, 改变凉山地区“家里无厕所,吃饭在火塘,粮食杂乱放”的状况,让贫困户树立起脱贫的信心。

  索玛花漫山遍野时,李汶娟和工作队沿着江边的悬崖峭壁,赶到加泽村油米村小组。贫困户正准备拆了百余年的石房盖砖房。她反复和贫困户商量新房怎么建,帮助油米制定发展规划和帮扶措施,70多栋百年的石头房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李汶娟还带着社科院的团队提出藏羌彝地区经济文化走廊建设方案,收集抢救了散落在民间的100多卷彝族文化古籍。

  李汶娟意识到,要把良好的风尚树起来,传统的文化留下来,更要让外界的客人走进来。她带着挂联单位十多次往返国家民航局汇报宁蒗的航空扶贫,泸沽湖直飞成都、重庆扶贫航线陆续开通,让小凉山儿女走出去,让全世界走进宁蒗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

  为了到宁蒗扶贫,李汶娟放弃了国家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这个80后年轻干部,和所有的驻村工作队员一样,有过不知如何解决困境的迷茫、有过让贫困户误解的委屈、有过被落石砸到身上的后怕、有过思念孩子的泪水……但这所有,和乘船渡江一样,都已成为尘封的记忆。

  如今,牦牛坪全村喝上了自来水,用上六件套的马尔布,充满了脱贫的自信;加泽通了公路,这个金沙江深处的古村落迎来了游客……小凉山精准扶贫规划正在从蓝图变成最美彝乡的画卷。

  李汶娟说: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是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小康的殷切嘱托。为实现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批又一批驻村工作队员担负使命和重托,与各族儿女携手相伴,砥砺前行。用有情怀,能吃苦,敢担当、讲奉献的驻村精神,书写新时代的最美人生!

责任编辑:邢路扬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