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图片要闻 >> 正文
【寻访云南】盈江县:激活党建引擎 加速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12日 10:48:17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 姬祥虎)十多个姬松茸种植大棚横纵交错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铜壁关乡散朋村小组绿色的田野上,像一间间充满希望的小房子,大棚里胖胖的姬松茸像一把把“致富伞”,撑起了村民们“淘金”增收的希望。

  在大棚里,十几个村民正忙着采摘菌子、不一会就采满一大桶,大棚外,工人们手脚麻利地修剪着菌根上的泥土,一筐筐初步处理好的菌子马上就会有老板前来收购……

  散朋村小组的变化正是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从严从实要求,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也是盈江县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强大引擎,真正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变为农业农村发展优势,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写照。

  一级组织 就是一面旗帜

  脱贫攻坚本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硬仗再硬须打赢,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盈江县将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证,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统领、协调和保障作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盈江县有2个贫困乡镇,4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037户43369人,2011年被列入滇西连片特困地区,2013年被列为扶贫工作重点县。

  群众有担忧,干部要担当。把脱贫攻坚第一线当作锻造干部作为的第一“熔炉”,盈江县瞄准群众心底的最大担忧,全面推开“四位一体”帮扶机制,让干部带着群众干,党员领着群众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2016年7月,盈江县整合脱贫攻坚办公室、“挂包帮”联席办、易地搬迁办公室和景颇族精准帮扶办公室,“合四为一”成立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主动担当主体责任,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实行“县负总责、乡村落实、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按照“强抽人、抽强人”的原则抽调46名领导干部脱岗集中办公,下设13个工作组,实现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进一步规范了脱贫攻坚指挥体系。

陶继清书记到古里卡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县委书记陶继清带头扛起“一把手”责任,深入调研、精心部署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包乡镇、包村、包户,协调解决脱贫攻坚难题。

  层层传导压力,拧紧责任“发条”。全县各级党组织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三级书记”一起抓的良好局面。

  “县委领导干部走村串户,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访真贫、察实情,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基层党员干部异口同声地表示。

  一个支部 让基层堡垒坚如磐石

  因班子不团结、支部书记发挥作用不明显,党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一度下滑,党员不满意,群众有意见,古里卡村党支部一度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2016年,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党员通过民主选举,一个团结、务实,群众信任的班子组建起来。新班子将全村划分为5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村干部、5名党员、3名妇女组成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推进各项工作,从机制上把“群众上门问”变为“干部上门讲”,党员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政策、信贷申请、资金申请、技术指导等从村委会走向了各家各户。

  “永远跟党走”、“吃水不忘挖井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标语在显眼的位置挂了起来,道德讲堂、自强诚信感恩等活动开展起来。“一条标语、一首红歌、一面红旗、一堂方针政策宣讲、一场技术培训”让广大群众逐步树立“不同的信仰,共同拥护党”的思想意识,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凝聚了广大群众共同用力脱贫攻坚的思想意识,互帮互助、邻里和睦在这里生根发芽,为不同民族团结起来建设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员干部带头,完成火山石铺设1.5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2.5公里的人畜饮水建设,民俗文化广场建设1000平方米,排水沟、挡墙、垃圾池、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古里卡村脏、乱、差的原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一系列问题,切实改善了古里卡村人居环境,实现村容村貌的全面提升。

  如今的古里卡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花红柳绿。

  古里卡村是一个易地搬迁村,人均耕地不足0.3亩,要靠耕地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

  为此,村“两委”一班人多处奔走,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一个占地15.58亩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占地45亩的坚果地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场,以大户带动的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养猪场覆盖了所有村民,土鸡养殖场覆盖了1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创收。

  同时,充分利用老寨的山林土地资源,以党员带头,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积极支持贫困群众发展核桃、草果、坚果等产业。目前,老寨生产基地共种植草果650亩,核桃2100余亩,坚果1800余亩,西南桦12000余亩,杉木3000余亩。老寨的经济林木也成了古里卡村群众今后增收致富的发展后劲。

  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支部和党员的变化,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逐步增强,在对村“两委”班子进行测评时,满意度从过去不足60%上升到95%以上。

  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摘掉了,2016年底古里卡村党支部被中共盈江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坚持每月一次专题会,每季度一次推进会,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各乡镇坚持每周召开一次“第一书记”联席会,每月召开一次驻村工作队员研判会,每季度召开一次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形成了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工作运行机制,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议事协调制度化......

  这一系列“组合拳”,破解了基层党组织责任虚化、核心淡化、基础弱化等难题,使贫困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硬保障”。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盈江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定刚说。

  驻村干部 让扶贫队伍坚强有力

  “托党的福,村党支部引领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从愁容满面到眉开眼笑,和平村散朋村民小组贫困村民发自肺腑地说:“感谢县委派来的好干部!”

  面对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到底该怎么办?“用党建选将布阵,大规模精准选派干部驻村帮扶。”盈江的答案切中要义。

  盈江县抽派357名扶贫工作队员,任命97名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动员5234名干部挂钩帮扶11037户建档立卡户,实现本轮动态管理前建档立卡户帮扶全覆盖。

  自带被褥、自备灶具,进村入户同劳动,田间地头话发展。驻村干部们白天四处奔走,积极引导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夜晚灯下沉思,精准谋划每一户贫困户的脱贫计划……

  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9月22日,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云端散朋胭脂果彩色狂欢节”在铜壁关乡和平村散朋村民小组精彩上演。来自各地的1500余名游客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景颇人民一起,体验了一场胭脂果的“狂欢盛宴”。

  而这场“狂欢盛宴”的谋划并非驻村工作组心血来潮的“拍脑门工程”。早在2016年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入驻之时,就锁定了发展目标:把散朋打造成优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受地形的影响,和平村的产业发展困难,但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却显而易见:这个清凉小村庄,有着“遗世独立旧梦”般的世外桃源。具有生态旅游(观鸟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按照“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思路,在和平村全域发展乡村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一定能成为区域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于是,驻村工作组一系列的工作随即展开: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连片发展产业……

  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帮扶下,散朋村聚焦脱贫攻坚大力发展姬松茸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同时,结合村内周边山上有400余棵胭脂果树的实际,驻村工作干部鼓励大家发展胭脂果产业,培育胭脂果种苗,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现在,散朋村33户人家靠收获加工胭脂果果实,每棵树每年可以增加2000元以上的收入,最高的达到了8000元。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好已有资源,更好更快地带动贫重困群众增收致富。”铜壁关乡党委书记李庚忠介绍,铜壁关乡和平村散朋一、二组作为盈江县委宣传部的挂钩扶贫点,始终坚持在“抓宣传、治村容、谋发展、树典型”等方面下功夫、出实招。驻村干部根据村组实际,制定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法举措,通过发展种植姬松茸、胭脂果等特色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摘去“贫困帽”。

  一名驻村干部,就是一个标杆。

  驻村工作队用实际行动激发农村党员的内生动力,让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给群众看、带动群众干,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一条路径 让脱贫步伐提速提质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根本,找准路子是关键。如何破题?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拔除穷根的长远之计。盈江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在脱贫攻坚战中,盈江县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一核心,印发《2017—2020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巩固发展提升13项产业,强力推进坚果产业发展,着力抓好蚕桑和姬松茸产业。采取分散自行发展、合作社入股分红、大户带头入股受益等方式扶持发展产业,11020户建档立卡户已享受产业扶持,产业帮扶覆盖率99.8%,产业组织化带动10633户41326人,产业组织化率96.3%。围绕提升产业组织化,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迪思公司、大腾集团、正信公司、闽宏食用菌公司等企业,实现与8247户建档贫困户利益联结。

  既要保护青山绿水,又不能让群众受穷挨饿,怎么办?近年来,盈江县结合“森林德宏”建设实际,鼓励群众开发林下资源,有效地解决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去年,草果是我家的收入大头,我们夫妻俩仅种草果收入就达3万多元,我家种植规模小,起步慢,能有这么好的收入,这要感谢州和县林业局提供的良种,也要感谢乡政府一直以来的扶持……”苏典乡街道村傈僳汉子早旺雄开心地说。

  据乡政府负责人介绍,苏典乡去年林下经济获得了大丰收:2017年,全乡草果种植面积达19391.5亩,收入16771504元;野茶种植面积7765亩,收入1835672元;刺竹笋面积16810亩,收入1422250元;坚果总面积9407亩,收入972403元;核桃总面积9407亩,收入18844元,林下经济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

  党建促产业,产业强党建,产业与党建共生共融、相得益彰成为脱贫攻坚中的亮点。

  近年来,盈江县立足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推行“党支部+旅游”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和组织优势,以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景区,利用节假日等有利时机,举办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使乡村旅游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勐弄乡龙门寨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勐弄乡勐弄村整合投入2500万元资金,打造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龙门古寨特色乡村旅游。建成一年多来,古寨已接待省内外游客2万人次,实现贫困山村摘“穷帽”,贫困农户增收致富。

  “以前村里生活条件差,对乡村旅游也没有信心,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三峡集团的帮扶下,我们住上了景颇特色的民居,道路修到了家门口,还办起了农家乐,日子像杜鹃花一样,越过越红火。”勐弄乡龙门寨景颇族村民余根金在自家开的农家乐前,感慨万千。

  脱贫攻坚吹响了贫困村发展的集结号,唤醒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昂扬斗志,贫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扩展。

  “一谢共产党,翻身人民把你想,以前国破山河碎,现在国强家业旺……九谢共产党,老有依靠把你想,以前养儿为防老,现在安心政策养。”在盈江县昔马镇胜利村,村民用本土“打扮调”编成的民歌《九谢共产党》不时从各个角落传来,欢乐的歌声里唱出村民感恩幸福之情。

  “脱贫攻坚后,水、电、路通到家,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大家心里有说不完的感激,心里面感谢党,想着用民歌的形式传唱对党的感恩之情。”胜利村街道一组村民李新兰高兴地说。

  党旗猎猎,党徽灼灼。

  如今,在盈江这片热土上,基层党组织焕发出蓬勃生机,全体党员干部正以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发有为的激情,书写着“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邢路扬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