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典型 >> 正文
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杨李一行到剑川县马登镇调研指导工作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3日 10:15:58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近日,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杨李率人事处调研员佟志伟、扶贫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一荣一行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调研指导工作。剑川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总队长刘叶军,县委常委、驻村扶贫工作副总队长樊毅,县扶贫办主任段瑞霖和马登镇党委书记王剑雄、镇长段钰泉等陪同调研。

  没有进入办公场所,没有驻足小憩,更没有喝水停顿,杨李副主任一行刚抵达马登镇,就马上奔赴玉龙、太平村委会相关村民小组,随机进入李富恒、杨沛菊、杨贵珍、李四明、李凤花、李玉宝、李雪松、李金华等贫困户家中,实地查看贫困户的住房安全稳固情况、屋里摆放的家电、楼上存放的粮食、圈里饲养的牲畜等,详细询问家庭人员构成情况、生产生活状况、子女受教育情况、家庭成员健康扶贫情况等,并与基层干部、贫困户一起深入剖析致贫原因,共同研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固脱贫措施。

  杨李副主任一行来到大理帮农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保山丰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公司樱桃、胡萝卜和党参种植项目,详细了解土地流转(租赁)情况和产业规划及发展远景等。两家公司负责人介绍,已从农户(含贫困户)手中流转土地700余亩,土地租金为600元/亩每年且年递增5%,并将聘用大量贫困人口就近就业。杨李副主任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紧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土地流转(租赁)、原料收购、吸纳就业等多种方式,力争实现贫困人口占新型经营主体务工人数、土地流转(租赁)面积、设置的公益性岗位用工人数比例分别达到30%、60%、90%以上,切实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把新型经营主体“连”到扶贫线上,把社会“带”到扶贫任上,坚决做到产业扶贫不漏一户、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滴灌”,确保贫困群众、贫困地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多方共赢、携手发展。

  下午,杨李副主任在玉龙村主持召开了县、镇、村干部以及全体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参加的工作座谈会,研究商讨村级脱贫攻坚“施工图”、乡级“路线图”、县级项目库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等事宜。会上,相关同志分别汇报了剑川县、马登镇和玉龙村、太平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脱贫措施户户清专项行动推进情况和“挂、包、帮”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困难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规划和计划。

  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剑川县马登镇玉龙村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20元提高到2017年的6282元,贫困发生率从38.3%下降至2.78%,于2017年脱贫出列。

  杨李副主任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精准再精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细,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家,切实做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始终保持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贫困人口脱贫严格聚焦党中央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动摇,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坚持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标准不放松,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建管并重、持续使用,既不能降低退出标准、打折扣搞变通,也不能擅自拨高标准、提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要求。要把产业培育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将产业发展作为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以粮食安全为核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传统种养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不仅做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更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按照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推进行动要求,选优找准特色产业,完善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做好产业扶贫项目库,强化项目前期准备,夯实基础保障工作,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确保项目产生真实效益。

  杨李副主任强调,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要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新使命的奋力担当者、新征程的自觉开拓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田埂地头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努力作出经得起实践、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要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贫困群众为主体,把激发贫困群众主体意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依靠力量。要认真总结、及时推广脱贫攻坚的实践、成就和经验,广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和身边光荣脱贫户“一想、二干、三成功”的案列,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脱贫攻坚氛围。要更加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能力,更加注重改进帮扶方式,更加注重营造健康文明新风,制定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措施,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等,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加收入,实现有尊严脱贫,昂首步入小康社会。

  作者:陆世军(省扶贫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责任编辑:翟芯冉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