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动态 >> 正文
四面红旗下的扶贫样板——来自群众认可度排名第一的基层观察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0日 11:39: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四面红旗下的扶贫样板

  2013年,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被列为滇西边境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时,全县还有3个贫困乡镇、19个贫困村、6611户贫困户、24939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14.56%。2017年姚安县脱贫摘帽,据国务院扶贫办反馈,在2017年云南省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专项评估检查中,姚安县群众认可度居第一位。

  究竟是什么让姚安的脱贫攻坚获得基层群众的高度认可?当中有何模式可供还未脱贫的州市参考?

  爱心超市 激发脱贫信心

  姚安县官屯镇巴拉鲊村委会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半山区村落,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617人,贫困发生率达37.8%,通过四年的挂包帮扶,贫困发生率降为2.29%,2017年实现脱贫出列。

慈善超市

  从官屯镇一路向西约8公里就来到了巴拉鲊村委会,一间平房内展示着巴拉鲊村开发的各类农副产品,现如今的巴拉鲊香桃供不应求,线下基本买不到,每年仅线上销售就超过1.5吨。

超市货架

  另一间约10米的房间是巴拉鲊村的慈善爱心超市,这是该村借鉴兰考经验,在全州率先探索出的一种社会救助帮扶新模式。超市有序摆放着文具、洗涤用品和已消毒的衣包鞋帽,货架上的毛绒玩具更平添了一丝童趣。

  不仅仅是贫困户可以领到爱心超市的物品,只要乐于奉献,所有人都能在爱心超市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据了解,全村农户都有一张“爱心积分卡”,每参加一次公益劳动,就会得到一个爱心积分,累计积4颗爱心,就可以到爱心慈善超市领取一件物资。通过爱心卡的积分,贫困群众的角色从“被帮扶”转换为“去帮助”,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脱贫信心。

  村民变股东 收了股金学了技术 

  官屯镇连厂村委会距离姚安县城19公里,2017年全村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31.84%降至2.28%,2017年末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802.17万元,脱贫户农民人均纯收入9326.21元。

  连厂村通过合理利用扶贫资金,打造三个专业合作社,全村 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专业合作社,项目资产按60%量化给全村1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0%量化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变为合作社股东,获取酬金、租金、股金收益,每户贫困户每年能实现分红900元左右,三个合作社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人员80余人。

  连厂村村民陈兆菊告诉记者,她在山药大棚打工,不但可以领到每天80元的工资,同时还能学到山药的种植技术,她打算以后把家里的土地也种上山药。

  统规自建 贫困户住进独栋屋

  正午时分,连厂村韩家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点,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学忠正在自家门前晾晒农作物,他的家是一幢约120平米的独栋建筑,三室一厅带一个院子。房子属统规自建,村上做齐水、电、路,村民确认图纸后自己建盖。周学忠很满意现在的居住条件,当初整个房子建下来接近14万,其中国家补助了10.4万。

扶贫搬迁点

  儿子在浙江打工,留守在家的周学忠平时去临近蔬菜大棚打工,一年下来,家庭人均纯收入八千多元。据了解,姚安县深入开展“户户达标、人人过关”专项行动以来,确保贫困户家中实现厨房“四有”(有电磁炉、有电饭煲、有碗柜、有饭桌)、客厅“三有”(有电视机、有沙发、有茶几)、卧室“三有”(有床和被、有衣柜、有四季换洗衣服),且环境卫生整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医疗养老层面,姚安县全面落实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对“双重报销”后达不到90%的通过医疗救助进行补足。同时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931人的签约服务率达100%,做到送医上门;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县符合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口20424人全部参保,参保率达100%。

  水电路帮扶到村 打通致富穴道

  “要脱贫先修路”,这是记者在左门乡阿苤拉村采访时,该村党总支书周永寿不断向记者重复的话。如今阿苤拉村的左门山药几乎成了山药界的新晋网红,要吃到它必须提前预定。然而再好的产品,要是通往产地的路不好走,也必然成为制约发展的硬伤。

  艳阳高照的正午,阿苤拉村村民周立寿骑着摩托车来到自家的山药地浇水,这个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了4亩山药,今年打算增加到10亩,预计收入会有七八万元。周立寿对记者说:“村子真正发展起来就是修路的这几年,以前上学要背一星期的粮食,四五公里路要走三个多小时,现在,我每次干活都是骑摩托车,村子用的也是太阳能路灯,通宵都亮着。”

村民正在收获

  官屯镇巴拉鲊村杨水沟也是一个因路受益的自然村,以前村子只有一条土路,一到雨季就无法通行,村里的菌子、板栗等山货只能依靠人背马驼向外运。2016年,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将村子与外界连通,村民们陆续发展香桃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花开时节,呈现出一派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象。交通条件改善了,节假日来杨水沟踏青吃饭的游客也多了,为此,村民吴志存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农家乐,主打生态鱼、土鸡、菌子火锅等农家土菜。

  吴志存告诉记者,她更看好村子的未来发展,楚大高速路复线通车后,距离村子约3公里会有一个出口,届时,无论村子的产业发展还是游客的驶入都将带来利好。

  四面红旗 脱贫争先显活力

  位于姚安坝区的草海彝村有4个村民小组、450户、2016人,经济收入主要为外出务工和养牛。村党总支书记杨有光告诉记者,草海彝村是一个由各地山区老百姓共同组成的移民村,共有傈僳族、苗族、彝族等9个民族,其中彝族占了59.8%,每年村民单在养牛上的纯收入,人均就有3500元。

  山区下来的少数民族兄弟对养牛很有感情,2004年村子落户坝区,眼看着被浪费的稻草和包谷杆,杨有光心想能不能利用起来作为养牛的饲料。从村民的观望到加入,再到对牛种的改良,现今每家养十头牛以上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家庭将耕地出租,专职养牛,一年下来,除了养牛和外出打工的收入,还多了一份地租。为此,村子被评为姚安县产业发展红旗村。

  据了解,姚安县从2017年起,在全县村(社区)中开展脱贫攻坚、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四面红旗”争创活动,每评上一面“红旗”,所在村(社区)干部按照职能职责,报酬标准每人每月上调200至500元;对评选为“红旗村”的村(社区),每个村(社区)评选表彰1名优秀村(居)民小组干部,每个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通过“四面红旗”争创,让基层干部群众对“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好有何奖励”一目了然,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脱贫争先的活力。

  2017年脱贫摘帽至今,姚安县依然践行着“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减投入、脱贫不松帮扶、脱贫不懈士气”的作风,继续朝着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记者 秦明豫)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