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新村镇西叉村驻村两月有余。进村入户、问答倾听,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笑容,这些极富感染力的笑容就是一张张承载脱贫故事的珍贵照片,我情不自禁地想与大家分享。
李建波是新房子村民第一小组2017年的脱贫户。李建波夫妇一直务农,两个儿子都已经工作。提起近5年来家庭的改变,李建波夫妇侃侃而谈。从危房变新居到就学困境得以解决,再到读书改变命运,在建房补贴、产业扶持、教育帮扶等多项政策的帮扶下,李建波户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家庭实现了脱贫。
说着,李建波从客厅拿出了儿子李学成2018年春节前一个月的工资条。他小心翼翼地展开工资条,告诉我们:“李学成这个月的工资已经一万多元了,相当于我种一年烤烟的收入,这个工作单位还是不错的。”
我们忍不住插话:“这个工资水平用不了几年,你家儿子就可以在昆明买房了。”
“买房还是有点难,但是家里的经济困难已经基本解决了。”李建波脸上充满了自豪而幸福的笑容。妻子周廷英一边啃着甘蔗也露出了微笑。甘蔗真的好甜,那样的笑容也真的好甜。
姚国有是大水井村民小组村民,2018年已脱贫。他的大儿子从楚雄市职业高中毕业后正在福建某大型现代化养鸡场实习,次子还在读小学四年级。
走访当天,我们带着核对建档立卡户户内人口的工作任务逐户走访核查。来到姚国有家,我们和他妻子杨朝娣坐在新建房屋屋檐下,拉起了家常。她搓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聊到大儿子在福建养鸡场养鸡实习的情况,包吃包住、有工作服,每月还有3800多元的实习工资,实习结束转正后工资还会更高一些。她言语中有怕儿子对福建炎热气候不适应的担忧和对儿子的思念,也有对儿子将来有更好就业前景的欣慰。“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以后就不用像我们一样辛苦了。”那满是茧子的双手都捂不住的幸福笑容在灯光下格外灿烂。
新房子村第二村民小组的李学泉是2019年预脱贫户,他在家务农,妻子外出打工,一对双胞胎儿子李德金、李德银同时在昆明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就读。
走访当天,正是大春生产期间,我们在屋外的地里找到了李学泉,他正给装好纸袋的烤烟苗盖膜。帮忙收好工具后,李学泉把我们引到他家客厅坐下。我们问他目前还有什么困难,他从冰箱里拿出雪糕邀我们一同分享。
“房子也已经修缮了,补助的2.3万元刚刚够用,听说下半年就可以兑付给我们。现在读书也有补助。学校里面对两个娃娃也很照顾,这个学校就业也好,听说大三就有到学校里面来招工的,就业应该没有问题。娃娃的妈妈现在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在家搞农业,种烤烟抓点收入。等明年两个儿子都去上班了,我们的日子就好多了。”说完他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炎热的夏天,凉凉的雪糕和那样轻松的笑容真的很搭。
还有照片四、五、六……
也许在某些地方,一些人还觉得“读书无用”有一定道理;也许在某个家庭,全家还在为是否让孩子继续接受教育进行着思想斗争和经济计算;也许在某间教室,还有孩子在考虑继续读书会不会给自己的父母增加经济负担。但是,随着扶贫扶智理念不断转化为了一项又一项的教育扶持资助政策,我坚信这些因贫困而存在的“也许”会越来越少,“扶智”给贫困家庭带来令人欣慰的改变会让贫困群众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越来越多。
云南网记者 姬祥虎 通讯员 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