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典型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典型 >> 正文
“兴、改、迁”三步走 寻甸脱贫致富大变样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0日 10:19:09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兴、改、迁”三步走 寻甸脱贫致富大变样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昆明市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5月28-29日,掌上春城记者与记者团一行走进云南红色文化老区——寻甸,蹲点采访,深入基层,了解扶贫工作与产业发展给寻甸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兴产业招商引资助脱贫

  5月29日,烈日炎炎,寻甸小多姑社区三七产业发展项目点,1800多亩的三七正在大棚里恣意生长,苗棚在烈日的照射下向着远处一直延伸,塑料薄膜像一片海洋点缀在青山之中。苗棚下除了三七,还有百合、构树等经济作物。

  不远的将来,这些苗棚仅租金就能为每户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让小多姑社区居民的钱包鼓起来。

苗棚

  没有进行土地整改和招商之前,小多姑社区土地面积虽然多,但土地片区分散、农作物产品单一,之前以包谷洋芋的种植为主要产业,“一年累死累活,到头也只能挣万把块钱。”村民告诉掌上春城记者,现在不一样了,土地改造、道路修通,土地也能租出去了,“现在我家租出去200多亩地,企业种植三七等中药材,两年的租金就收入了20多万元,平时我还会去附近的苗圃打工,每天还有80多元钱的收入,日子过得幸福得很嘞!去年也建起新房子了,”村民指着自己的新房子说。

  小多姑社区居民均为彝族同胞,人均耕地11.88亩,,有农户344户1425人,自开展建档立卡工作以来,识别贫困户286户1195人,贫困发生率为83.86%。是一个聚贫困、民族、山区为一体的省级贫困村。目前在对口帮扶单位云南省政协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因户施策,统一规划,建成120㎡、80㎡宜居房共344套,实现安全稳固住房全覆盖。

  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志良表示,扶贫工作开展以后,国土资源部投资5000多万元对小多姑进行了土地改造、道路修建、土地情况改良后,吸引了云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兴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公司落户小多姑,以每亩土地900元至1000元不等的租金从村民手中租用土地,建成500亩的车厘子种植项目、800亩构树种植项目,还引进了文山高田有限公司在此种植中药材1800余亩。此外,这些项目还直接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在马铃薯、玉米等传统产业稳中向好发展的同时,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的渠道,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实施一系列招商引资与产业发展的增收路子,“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发展”的气象已经形成,将终结“等、靠、要”的时代,曾经贫瘠的土地、单一的产业、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得到彻底改变,在新兴产业的帮扶下小多姑社区居民致富不再只是梦想。

  改思想助残扶贫暖人心

  “我今年74岁了,以前当过民兵排长、连长。我32岁时意外触后来双手高位截肢了,受伤后就基本没什么经济来源,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儿子痴呆,女儿也嫁到外面去了。”金锁社区金所村建档立卡户唐得周哽咽的介绍着自己的情况。

自受伤以来就是老伴一直照顾起居

  “自受伤以来就是老伴一直照顾起居,每天洗脸、喂饭,吃饭的时候老伴喂我吃一口,然后她再吃一口。政府的同志也提议要给我装个假肢,可被我拒绝了,现在国家对我们已经很好了。”问及老人平时的生活时老人说。记者了解到,现在老两口每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还建了47平米的房子,另外还有7000元左右的扶持资金给他们买了种猪,已经出栏两窝,除去饲料费用,净收入5800多元。”说到这时老人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1958年那会儿,整个县城只有一辆解放牌汽车,一辆包车,看到现在的发展从前完全都不敢想象,现在农村每个村子里70%的人都有轿车了。”谈及以前的生活老人回忆道。

  在旁边的扶贫工作人员说:“老人从不问政府要求什么,不等、不靠、不要。老人觉得,自己本身就残疾,比不了其他人,能过成现在这种样子已经很难想象了,自己很满足了。”老人还特别强调地说:“让领导们别再为自己操心了,自己的生活现在也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自2017年1月金所街道析置成立以来,社区按照各级安排部署,紧紧围绕“6105”脱贫指标,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六个精准”、“三率一度”要求,认真落实“七个一批”精准帮扶举措,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止目前,社区仅剩未脱贫户1户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2%,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成效。

  迁新居苗村旧貌换新颜

  富有民族特色的村子大门,整齐划一的村舍道路,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小海新村村民苏秀兰家,100多平的新房子里,被沙发、电视、茶几等家具占的没剩下多少空面积。

  因为儿子在外面打工,苏绣兰和老伴带着孙子住在小海新村,她说道:“以前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没什么基础设施,每到雨季就会有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搬过来小海新村后经济收入,生活条件都比以前好的太多了,以前洗衣服都是用草木灰,怎么也想象不到可以过上现在这种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

小海新村村民苏秀兰家

  小海新村村长张有发说:“我们家以前没搬迁前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产量低,收入少,一家人年收入10000元左右,现在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至4万元。并且老村子不干净,不卫生,现在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住着又舒服又安心。”

  为确保小海新村村民搬迁后有稳定的收入,从源头上杜绝“返贫”,塘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小海新村以“党组织联建共建”的方式,整合滇中新区帮扶资金,发展香瓜种植基地40亩。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领贫困户把产业帮扶资金(每户7000元)入股到岚亚养鸡合作社,由合作社按每年10%的入股资金进行分红,或是按90%的市场价供给雏鸡或育成鸡。

  据了解,小海新村搬迁户共33户、114人,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苗族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扶项目,小海新村新建砖混安居房33套,每套住房建筑面积面积105平方米,造价每平米1140元,并且每户配套8平方米鸡舍1个,40平方米畜圈一座。村内还新建了苗族特色寨门、花廊凉亭、村民活动室、公厕及垃圾房,并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亮化工程。

  从原来居住的山后村,搬迁到了距离10公里外,无地质灾害、交通便利、植被茂盛、水源丰富、适合生存发展的小海新村后苗村的旧貌换上了新颜。(记者 刘起)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