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光影故事 >> 视频 >> 正文
200名篾匠,就藏在鹤庆的这个小山村里……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1日 10:08:47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林海 李保彤)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黄坪镇河西村,翠绿的竹林随处可见。竹林围绕着村庄,蔓延成一片片竹海。这儿的竹子种类繁多,有赤竹、龙竹、大金竹等,是建筑和竹编的上佳材料。河西村的竹编手工艺质量远近闻名,洱源、剑川等地群众都来订购,远的可销到昆明、四川等地。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哪一家房屋旁边有着一片竹林,那么这家十有八九有一个篾匠。

  河西村篾匠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田心、母家营、团树村三个自然村。“我们这里的人特别勤快,农忙的时候白天干农活,晚上回来编篾子;农闲的时候只要有订单,就天天在家编篾子。我们这儿的篾匠至少有两百多个!”河西村党总支书记李胜红说。

河西村

  一把钳子,一把剪刀,一根蔑针,一把蔑刀,这就是一个篾匠的“编蔑四宝”。

  编织竹器在我国是门古老的手艺,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编织是一门辛苦的细活,一根完整的竹子,需要不断对剖变成极细的篾片及篾丝,然后通过篾匠的一双巧手,或编或织或拉或穿,才能编织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种篾制品。 “砍竹要问摇三姐,花蔑要问寸三娘。”砍竹有讲究,选竹子的时候得用力摇一摇看一看这根竹子质量怎么样,花蔑的时候要一寸一寸往前送,剖出来的篾片才能粗细均匀。团树村61岁的李春华是篾匠世家,他小的时候就在父亲旁边打下手,父亲要求十分严格,这也就造就了李春华的一双巧手。李春华说:“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很多乡亲们都来我这学手艺,我都很耐心的教,希望乡亲们多一门谋生的手艺。”

编织竹器

   河西村母家营建档立卡户。62岁的王合生是残障人士,平时靠儿子和儿媳妇照顾。镇、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他有编竹子制品的手艺后,为他制订了精准的脱贫方案,调动了他的积极性。儿子砍来竹子,王合生认真劈竹、晾晒,他用心认认真真地编制竹制品,竹制品编好后,就会有人来收购拿到集市上去卖。“我腿脚不灵便,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平常就在家编编篾子。有人会直接来收购,每个月也有几百元的收入,补贴一点家用。”王合生喜滋滋地介绍道。

编织竹器

  66岁的李永昌是河西村母家营的编竹大户。年轻的时候,李永昌刚开始学的是做鞋,后来在街上看到篾匠在街上边卖边编,看着篾匠手指飞舞间,一件精美别致的竹编制品就逐渐成型了,李永昌被深深的吸引了。后来,他对编篾子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这一编就是二十九年。 “无论什么样的竹制品,只要有样品拿过来,我看看就能编出来。”李永昌自己砍竹子,自己拉回家,自己编织,自己拉到集市去卖,“虽然我读书少,但是我知道一个道理,要致富靠自己。我孩子也孝顺,他们叫我在家好好休息,但是我闲不住,每天不编点东西我难受。”

编织竹器

  田心村的建档立卡户汪学文因为妻子腿脚不便,孙子读书也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汪学文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出远门外出务工。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汪学文就每天在家里编篾子,一到赶集的时候就去卖,渐渐的名气起来了,很多人都找到他订购。

  这样的故事在河西村还有很多,他们不等不靠不懈怠,用传统手工技艺谋生的同时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