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典型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典型 >> 正文
政府想在搬迁户前头,托坪村村民更有奔头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6日 10:36:00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三百里怒江由北向南在峡谷大地蜿蜒奔腾,其中一湾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五湖小组打了个旋后旋出一片开阔地,托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便在这里扎了根,安置点内,一景一人一物无不是“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的生动体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如雨后阳光,让世代备尝贫困之苦的托坪村民告别苦日子,奔向新生活。

托坪村安置点

  要问托坪村是如何一步步向“脱贫村”“蝶变”的,这得从2016年6月13日说起。那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冒雨步行数小时来到托坪小组,走进村民家聊家常,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干部谈工作,殷切嘱咐他们一定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时隔一年半之后的2018年1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又一次来到他夙夜牵挂的地方并在离别前与村民约定:等大家过上好日子了还会来分享这份喜悦。

托坪村安置点

  离汪副总理第二次来托坪已过去近一年半,如今的托坪村发展得怎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最牵挂的乡亲们生活还好吗?盛夏时节,记者前往安置点,了解托坪村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

  苦日子有了新盼头

  盛夏的托坪安置点气温刚好,楼宇间的绿化带内,叶子花、月季花迎风绽放,让人如沐春风。

托坪新村美如画

  “新房宽敞漂亮,亲戚来串门,觉得太有面子了!”时值中午,村民四罗益一边招呼记者一边张罗午饭,电磁炉上炖着的土鸡向外“噗噗”冒着白汽,屋内弥漫着好闻的饭菜香。“以前在上面,最怕家里有客人来了。”四罗益说,“现在的生活,天天像过年!”

  四罗益所说的“上面”,是他生活了52年的地方——托坪村民小组。

  其实此前,不仅四罗益家怕来客,托坪小组所有村民都怕。地处匹河乡西南部的托坪小组,村委会所在地虽与乡政府仅一江之隔,但到组上的5公里山路,即便是常年奔走的村民,步行也得2小时左右!这是一个以怒族为主的山寨,坐落于高黎贡山山脊,地势险峻,不通公路,全组45户17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41户161人,唯一可种的作物玉米仅能果腹,这个被先祖寄托太多期盼的地名,多少年来从未给村民带来过哪怕一丝惊喜。

安置点内鲜花正盛

  “2017年10月26日”是储存在四罗益记忆中为数不多的日子,那天,他参加了安置点的项目开工仪式,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四罗益狠狠掐了自己大腿一把:终于要改变了!

  “原先一家5口住在土木结构石棉瓦房里,转个身都困难,一下雨更担心房子会倒;吃盐要去乡上买,包谷砂都吃怕了……”吃粮靠救济,花钱无着落,困顿的生活,在年过半百的四罗益脑中烙了印。四罗益记得,他10岁左右才第一次下山,那是跟父亲背猪去匹河赶场换盐。

  大山连着大山,深谷接着深谷,这片生长《哦得得》的土地,带给村民的却是梦魇般如影随形的贫困,做梦都想摆脱贫困的托坪人,内心渴望脱贫的希望之火从未熄灭。

托坪新村美如画

  不通路,耕地面积少且贫瘠,是托坪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初次来到托坪小组的汪洋副总理在调研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扶贫工作情况后,要求深入比较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和就地帮扶的成本收益,统筹考虑当前脱贫与民族长远发展问题,努力为人口较少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怒江州切实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指示精神,各级干部多次到托坪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帮扶政策和举措。

  修路需投入大笔资金,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村发展问题。综合考虑后,福贡县认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于是,2017年3月,托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启动。

托坪新村

  搬迁必得村民自愿。对这片“在惯的山坡不嫌陡”的土地,很多村民难以割舍。于是,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动员,给村民算长远账,乡里还专门组织“托坪群众参观团”到鹿马登乡阿路底安置点开眼界、换脑筋,最终,“只有搬迁才能脱贫”成为全村人共识。

  召开专题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论证后,与乡政府一江之隔的总占地面积30亩的五湖小组被确定为搬迁建设用地并于2018年4月20日正式动工。2019年春节前,喜领新房钥匙的村民告别大山,搬进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混砖结构新房。

托坪村民对“更好的日子”充满期待

  安置点建设的这半年,尽管每次赶集都会不自觉绕进工地,也无数次想象新房建好后的模样,但真正搬进去那一刻,四罗益还是觉得在梦里:宽敞明亮的房子能遮风避雨,拧开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摁下开关,亮如白昼的灯光驱散了夜晚的黑暗;免费的光纤宽带和4G手机网络......这是他们梦里从未有过的场景。 这一年,托坪人在新居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春节。

  政府想在了搬迁户前头

  沿着干净的楼道走进王小波家,崭新的家具映入眼帘,厨房里厨具摆放有序,打开冰箱门,其间储存的肉类和蔬菜让人恍然觉得更像市民生活日常。“搬到新家后,乡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带着我们村干部一点一点教村民整理内务,搞家庭和个人卫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生活。”王小波说。

只要在家,王小波就会细细擦拭与汪洋主席的合影照。

  王小波是托坪村委会主任,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动员村民搬迁的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里,他们遭过白眼,被吐过唾沫甚至棍棒追击。推开窗,看着场院里怡然自得的黄发垂髫,曾经遭受的委屈从这个34岁的年轻村干部口中说出时竟变得轻描淡写——让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一时想不通也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有耐心,终究会被理解。

  正是有像王小波这样的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他们扑下身子,一脚泥一脚水地走在扶贫路上,托坪村的脱贫之路才得以铺就。

新居里,其乐融融的王小波一家。

  在根四生家,记者看到,电视、电视柜、组合沙发、电饭煲、电磁炉样样齐全。根四生家在4栋404室,是名副其实的江景房。站在阳台上,看着脚下奔腾的江水和对面公路上往来的大小车辆,根四生不禁感慨:一分钱不用掏就有新房住;搬下来前还担心一样家具买不起,想不到政府都帮我们安排好了!

冰箱里的丰富的菜品,这就是大家生活的日常。

  事实上,政府帮搬迁户“安排好的”不止这些。根四生一家3口人,母亲年过八旬,儿子在普洱上大学,考虑到她需照顾老人,不便外出务工,政府为她提供了生态护林员岗位,而今年3月成立的安置点管委会又将她纳入保洁员队伍中,这样,根四生每月就有1800元收入。“等儿子毕业了,找工作了,加上国家的帮助,还有草果、核桃的收入,会好的。”根四生对未来甚是乐观。

扶贫车间,村民正在接受来自四川的老师的草果秆编织技术培训。

  扶贫车间让留守人员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的花椒、茶叶等生态产业作物让原住地土地充满生机;不定期开展的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作了充分准备;生态护林员、护边员、地质灾害监测员、保洁员、水管员、电工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有效解决了一批村民的就业问题;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置的小额贴息贷款,为想干事、想创业的农户提供了资金支持......一系列后续帮扶措施的出台,让和根四生一样的贫困户对过上好日子充满了期待,而综合服务中心、爱心扶贫超市、物业管理、文化培训中心、关爱中心等后续管理服务,又给搬迁群众吃了“定心丸”,“像开关跳闸这些小事,跟他们一说,也很快就来了。”四罗益说。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任科员杨国华如今是安置点管委会主任,和来自县、乡、村及挂联单位的9名成员一起为群众服务。“管委会以后肯定要交给群众来打理,水费电费怎么收、线路故障怎么修理,都要教会他们。”杨国华同时介绍,安置点配建的商业设施,所得收益将作为集体收入,用于安置点自我管理开支。

  “政府把路都铺好了,我们得自己走,不能一辈子给政府添麻烦。”四罗益说。

  行进在脱贫路上的托坪人,骨子里透着硬气和自信!

  新产业孕育新希望

  让安置点群众稳得住并过上好日子,除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最根本的还是激发内生动力。

  “人均才7分地,种包谷没有好收成,但我们村的气候适合种茶叶、花椒等经济作物。”今年3月刚从老书记王三益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托坪村第一书记和锐道,“茶叶销路自不用说,种花椒,契合州里打造绿色香料产业的提法,前景不会差。”

  解决温饱后,如何在脱贫致富路上再迈进一步,做到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这是看到新希望后的托坪人讨论得最多的话题。经过培训后的他们,一头扎进原住地的自家林地,开始了种茶、种花椒的忙碌,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之路。截至2018年,全村共种植草果1500亩、核桃300多亩、金竹500亩、茶叶200多亩、花椒555亩,产业发展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

  草果花开,清芬四溢。正值农忙,村民李小波在自家草果地里忙碌。“再不抓紧管理,会影响产量的。”对于搬下去这事,李小波最初也有自己的顾虑:到了下面,靠什么生活?山上的草果、核桃怎么办?但后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从子女上学、看病就医、就业培训等方面多次动员后,李小波和其他村民的思想转过弯来,欣然同意搬迁。“汪主席说得没错,我们这一辈,搬下去后会很难,但要学会向前看,迈出这一步,就能改变下一代。以后农忙季节到山上管理产业,平时在附近打工,有手有脚的,只要勤劳,肯动脑筋,肯定能过上好日子。”而立之年的李小波,对生活充满自信。

扶贫车间,村民正在接受来自四川的老师的草果秆编织技术培训。

  “企业+编织户”模式的扶贫车间就在楼下,当四川成都新繁棕编在这里遇见草果秆,所有结局都变得妙不可言。随手拿起展台上展示的坤包、帽子、鞋子、抽纸盒等产品,淡淡的草果香在鼻息间似有若无。因是农忙季节,经培训合格后的村民大多将材料拿回家中抽空编织,扶贫车间负责回收成品。

  “在车间培训结束后就领来材料在家编了,编一个小箩用3天左右,回收价80块,平均下来一天能挣差不多30块。”李小波的媳妇阿花妹在扶贫车间上班很自由,她用于编织的时间,都是早上送两个孩子到三峡幼儿园上学、中午和晚上给孩子做饭的间隙。阿花妹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深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道理,她说她要不断学习新的编织技术,多挣钱,把日子过得更好,即便在跟记者聊天,阿花妹手中的活也一刻没停下过。

  以往因照顾家人而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难题,如今不出村就得到解决,托坪人感慨: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舒坦的日子,比以前强一百倍!

  “我们村是全州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风貌打造示范点,肯定只会越来越美!”和锐脸上满是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憧憬。

  盼汪主席再来托坪

  “梦到高黎贡山山顶也梦不到汪主席还晓得我们托坪村。我们很感激他,因为他给了我们村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四罗益新家的客厅墙上,他和其他村民与汪主席合影的照片甚是醒目,每次凝视,四罗益都抑制不住激动。

  徜徉安置点,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卫生室、扶贫车间、综治维稳室、村史馆、幼儿园等新式场所分布有致,见证着这片神奇土地的变革。

村史馆

  “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晨曦洒进色彩斑斓的三峡幼儿园,孩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童谣,彻底告别“散养”的幼年生活。以前坐在旧房前眼巴巴看着山下正在建设新家的李雪聪和麻富贵,如今是匹河完小五年级学生,放月假的日子,接送队伍中已鲜见他们父母的身影,学校到新家,步行不过一二十分钟。

幼儿园

  忙完扶贫车间的活,阿花妹还可在安置点或附近打零工,每天100元,“外出打工赚得可能多一点,但在家门口上班每天都能照顾老人和娃娃,心情不一样。”

  扶贫车间进安置点至今,像阿花妹一样因故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已全部接受草果编织技术培训,车间对工作时间不作硬性规定,实行计件工资,既让妇女增加收入,又方便照顾家庭。

  “目前正张罗建个小菜市场,到时,我们村的竹笋、青菜、小葱不愁卖不出去。明年,茶叶和花椒就可以陆续采摘,加上草果、核桃,我们村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一路行一路聊,和锐三句不离“我们村”,而李小波最大的愿望,就是下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的盘子里能有一条通往经济林的产业路,“产业管理方便了,挣的钱多了,不稳定不富裕都对不起自己。”

  夜的帷幕刚拉下,便有村民相约来到活动广场,跳民族舞是他们每天晚饭后的“必修课”。

  “党的政策就是好,家家户户高兴了。房前鲜花屋后树,我们新家真正美……”随着手中“达比亚”的奏响,老党员普四三即兴唱起《哦得得》。

随着手中“达比亚”的奏响,老党员普四三即兴唱起《哦得得》。

  安置点的征地曾是“老大难”,但普四三带头拆掉了自家两栋房,最终,其他村民在他的感召下积极响应,保证了工程建设进度。“土地本来就是国家的,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耽误了国家建设。”看着一天比一天热闹的安置点,普四三说他想利用自家宽敞的房子开农家乐和客栈,“怒江美丽公路就是致富路,凭我们托坪的名气,来的人多了,生意不愁好不了,后面都是好日子!”普四三说,他喜欢唱《哦得得》,想天天唱,因为幸福的歌就是要让更多人明白思想变化带来的新幸福。

  托坪村这些年的变化,70岁的桑金根看得真切,“吃得好住得好,日子越来越好,我想活到100岁,希望汪主席再来看看我们村……”看到王小波凝视与汪主席的合影照,母亲桑金根喃喃道,话语里满是期盼。

安置点内正在建设的小型菜市场

  “让全村今年脱贫,我们是立过军令状的!”王小波坚定的话语,让人仿佛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之巅仿佛有扶贫的万马千军。

  村史馆里,阳光洒下一扇光帘,轻柔地落在墙壁上,木碓、木犁、木桶、木风箱静静地立着,以古朴的姿态诉说岁月流转。青山上,草果、核桃、茶叶、花椒等经济林木漫山叠翠;安置点内,小型菜市场正加紧建设,一个生机勃勃的托坪呼之欲出。茫茫高黎贡山脚下,一幅壮美的脱贫攻坚战长卷徐徐展开,怒江水激荡着欢笑……

  云南网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陆娉婷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