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动态 >> 正文
专家送技上门 本土行家遍地开花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11:17:52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包涛 通讯员 艾嘎 叶布拉 米微)近年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依托生态环境优越、养殖基础广泛的优势,构建以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蜂蜜、咖啡、米荞等为特色产业的“5+X”产业发展体系。为了使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都能“枝繁叶茂”,西盟县积极补齐贫困户农业生产的科技短板,集聚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撑能力,为产业扶贫施加“助推器”。

  专家会诊开良方

  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西盟县农科局入驻班母村,在班母村建立了甘蔗全膜覆盖、中蜂养殖、肉牛养殖及绿色高效茶园等示范基地,形成了技术高地,把生产技术送到了田间地头,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让群众享受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红利,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效益。

岩办牛场

  班母村隶属于西盟县勐梭镇,下辖15个村民小组,属于典型的山区村,人均耕地面积为4.3亩,远远高于全省2.09亩的平均水平,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群众并未享受到地阔沃野的红利。全村350户建档立卡户,其中有229户是因为缺技术致贫。

  班母村村民岩办是该村七组组长及脱贫工作委员会主任, 2018年,岩办拿出自己的8万元积蓄搭建起了一个300多平米的牛圈,把家里原来放养的8头肉牛关进牛圈。牛场虽然建起了,但是由于缺乏圈养肉牛管理技术和经验,岩办养的牛光吃草不长肉,也卖不起价,半年过去一算账还赔了1万多元。有致富热情却没有致富门道、致富本领,像岩办这样的群体引起了班母村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重视,并让驻村的农技员们积极为他们解答种植、养殖方面的知识。

  2018年下半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肉牛养殖专家赵刚更是主动请缨,接下了指导岩办肉牛养殖的重任。在赵刚老师的指导下,岩办从肉牛挑选、疫病防控、场舍管理、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和制作、肉牛育肥与市场把握等环节进行了重新学习。有了技术和政策支持,岩办逐渐接受了先进的肉牛养殖理念,牛也养得越来越好,周边各村寨和镇上的老百姓都争相找他来买牛。2018年下半年,岩办弥补了1万多元的亏损,还赚了2万多元。

  培养致富引路人

  作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岩办说:“赵刚老师教我这些技术,最重要的就是牛的治病防控还有精料营养搭配,我逐步学会了很多,他教的这些我运用到实际当中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岩办积极地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加入到自己致富道路上来,他向村内建档立卡贫困户收购符合育肥牛标准的“架子牛”,并且采用自己垫资无偿将坡地改台地换取3年土地使用权的方式,花费9万元将本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闲置的230亩土地种上皇竹草,保障肉牛草食供应。针对本组及周边因缺少劳力和运输工具无法青贮玉米送往拉巴科肉牛养殖基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以300元/吨的价格上门收购全株青贮玉米。

岩办正在喂牛

  除此之外,岩办还带动了19名建档立卡户务工,在砍伐皇竹草、青贮玉米大量运输、制作,肉牛集中育肥出栏的劳务用工高峰期间,他主动联系七组的建档立卡户岩那来牛场务工,增加贫困户收入8000元。

  岩办又开始筹划着新的蓝图,岩办说:“以后我这个牛场要成立一个合作社,这样就能带动40户,让更多的人受益。”话语虽然淳朴,但是可以看到岩办作为一个致富带头人理想和担当。如今像岩办一样靠养牛致富的村民在班母村已经不在少数,农业技术专家指导让这里的农民增产增收有了保障。

  尝到甜头转观念

  扎妥是班母村一组小街伞的村民,谈起脱贫攻坚前的时光,这位八零后的拉祜汉子颇有感触。据扎妥介绍,过去,小街伞的拉祜群众跟他一样过着收成靠天、吉凶靠卦的日子,愚昧和落后导致的贫困就如一个幽灵一样困扰着他们。

扎妥在甘蔗地施肥

  2018年,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协调下,小街伞引入省农科院甘蔗科学研究所的甘蔗良种和全膜覆盖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学到科学种植技术的扎妥成功让家里种植的3亩甘蔗总产量达到24吨、亩产达到8吨,收入超过8000元,远远超过班母村甘蔗平均亩产2.5吨水平,达到了全国高稳产量。尝到了科学种植技术甜头的扎妥,2019年把自己种的8亩甘蔗全部按照全膜覆盖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改造,在面对这场席卷全省的特大干旱,扎妥家的甘蔗又成功依靠全膜覆盖这一新技术渡过了难关。

  农技员为农户撑起脱贫的保护伞,给班母村的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参谋”,为当地的各族同胞开辟致富路,助推一大批新型农户迈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唱响了脱贫攻坚的凯歌。2018年末全村共有831户2833人,人均纯收入为7589元,实现了科技服务扶贫,用技术推进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据悉,西盟县针对云岭牛的肉牛养殖,中华蜂养殖以及茶叶、甘蔗、青贮玉米的种植等推了六项新技术,同时解决了30多个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技术难题。勐梭镇班母村通过科学技术的注入,使全村产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培养出了一批很有乡土气息的自己本土的技术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本地的技术行家在西盟遍地开花,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5%以上。通过技术管理产业扶贫,有效支撑了西盟由脱贫摘帽向乡村振兴的转向,能够确保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