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国家记忆】布朗族,以茶为信仰,以茶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0日 09:55:23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节目海报

  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5集系列节目《跨越千年的民族》10月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每晚20时首播。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落后与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3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预计将于今明两年脱贫。

  布朗族是一个以茶为生,以茶为信仰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西部及澜沧江下游的山岳及丘陵地带,长年聚居在中缅边境沿线。相传,布朗族是最早发现和学会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今天的布朗族安定祥和,生活富足。

视频截图

  然而,在60多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背上贡茶到北京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中共中央决定邀请全国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观礼,亲身感受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芒景布朗族头人苏里亚,正是受邀者之一。

视频截图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远在西南边疆的很多少数民族并不了解新中国,由于长期遭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他们对新中国充满戒备和疑虑。

  面对种种困难,澜沧县委专门成立了动员民族代表进京观礼的工作组。在工作组反复、细致的思想工作中,苏里亚终于放下负担,准备去北京观礼。这个以茶为生,也以茶为最高礼节的民族,按照贡茶的礼仪,向新中国献上了民族的赤诚之意。

视频截图

  1950年9月30号,历经20多天的舟车劳顿,苏里亚和来自全国的少数民族代表,来到北京,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各地少数民族参观团和只在画像里见过的新中国领袖毛泽东,面对面地站在了一起。

  1950年10月1日这天,苏里亚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与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对于第一次走出芒景山的布朗族年轻头人苏里亚来说,不仅仅从威武的三军仪仗,看到了新中国的强大,更在现代文明中感受到了强烈震撼。

  民族工作队来了

  20世纪50年代的布朗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方式落后,也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成立工作队,一点点摸索着,怎样帮助各少数民族建立组织,发展生产。

  与芒景山相距100多公里的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是中国布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1954年,受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边疆工作委员会的指派,26岁的施宜西,经过两天的跋涉,到达布朗山。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部队建立区政府,更重要的是团结布朗族群众,发展生产。

视频截图

  60多年前,长年深居在山林里的布朗族,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每年春天,他们随便砍倒一片森林,放火烧光后,种植上玉米。为了保持土地肥力,栽种一年,再丢荒四到五年。布朗族人那时的种植方式也停留在原始阶段,没有像样的工具,只是简单地用尖棒在地上随意插个窟窿,丢下种子,任其生长。

  一开始,在原始森林里习惯了刀耕火种的布朗族,对种植水稻充满不解和怀疑。

  面对这样的质疑,施宜西和工作队同事,决心用实际行动,改变布朗族同胞的原有的生产习惯。为了鼓励布朗族下山种田,工作队免费给下山的布朗族群众发粮食,分耕牛。

  利用布朗山下傣族人原有的水田,施宜西和工作队同事很快开展起工作。1956年5月,由15户人家组成的布朗山第一个合作社,取名为“嘎锵响昂”合作社,意思是合作社要像钢铁般坚硬、有力量。

  民族工作队同吃同住,悉心教导,一年的时间,布朗族很快就学会了种植水稻,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第一年就开田31亩,收入翻了两翻,布朗族人第一次有了余粮,建起了粮仓。

  水稻种植的成功,不仅让布朗族同胞吃饱了饭,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他们固执己见的原始生活观念,亲身体会到先进的生产方式能够改变贫困的生活。

视频截图

  在布朗山区政府的带领下,布朗山建成了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卫生所,修了公路、建了集市,人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走百里山路去交换物品,布朗山的面貌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从古树茶到新茶园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州大地,远在西南边陲的布朗山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传说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但千百年来,布朗族人依照传统种植古树茶叶,很少人为干预,产量非常有限,只能供日常生活所用,或者与其他民族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并不产生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茶产业,勐海县政府专门成立茶叶办公室,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茶园技术。曾云荣作为茶叶办公室科技人员,来到布朗山,他要做的就是说服布朗族老百姓,采用新技术种植茶叶。

视频截图

  育苗、挖沟、换土、栽培……当年,曾云荣要推广的新茶园种植,就像这样,有一整套规范的技术和田间管理流程,习惯古树茶自生自长的布朗族同胞,第一次知道,这样种茶叶,可以使产量成倍增加。

  新茶园种植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茶叶产量。如今,茶叶已经成为布朗族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个只有100多户的布朗族村寨,因为推广新茶园的政策富裕起来。

  70年前,布朗族远在祖国边疆,鲜有人知,虽然有祖先留下的茶树,却依然吃不饱饭,停留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末期。

  今天的布朗族,以独特的茶文化,享誉海内外,享受着现代生活的同时,保持着民族特色,70年的变迁,让布朗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他们更坚定了脚下在走的路。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