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国家记忆】一步跨入新社会,阿佤人民唱新歌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2日 10:24:19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云南省委宣传部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制作的5集系列节目《跨越千年的民族》10月7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每晚20时首播。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逐渐摆脱千年落后与贫困,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3个“直过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预计将于今明两年脱贫。

  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上的人”。因为高山纵谷的阻隔,千百年来,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少数民族遭受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在长期的斗争反抗中,构筑了牢固的心理防线,轻易不离开自己的寨子,也不相信外面的人,更不接受外人的进入。

视频截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各个少数民族尽快融入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950年,党中央邀请各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周年典礼。当时,西盟山的佤族头人拉勐接到了这个邀请。

视频截图

  对于这个邀请,整个普洱专区,都没有一个民族积极响应。当时澜沧县委专门成立了动员民族代表进京观礼的工作组,工作组同志对拉勐反复劝说,不厌其烦地讲解新中国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看到共产党的干部如此坦诚、实在,拉勐终于打消了之前的顾虑,决定前往北京。

  进京途中,拉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尊重和悉心关爱。感动之余,他也逐渐开始认识这个新生的政权。

  3种文字、26个民族、47个签名

  1950年10月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拉勐等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并与他们一一握手。从遥远西南边疆走到祖国心脏,再经过亲身与领袖们面对面交谈,拉勐的心底对新政权有了认同。

视频截图

  观礼结束后,少数民族代表团又参观访问了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烙印在每个代表脑海里。四个月后,拉勐和各少数民族代表如期回到普洱。

  签名立碑的提议,得到了当时普洱地委书记张钧的支持。不仅如此,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当时普洱专区的领导也同意了拉勐和傈僳族代表提出的要在签名立碑前举行剽牛仪式的要求。

  1951年元旦过后,在普洱地委代表和各少数民族代表的庄严宣誓中,一座坚实的民族团结誓词碑牢牢屹立在中国西南的边疆大地之上。

  3种文字、26个民族、47个签名,翻开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新一页。

  一步跨入新社会

  1950年7月到1952年9月,新中国派出了四个中央民族访问团,奔赴祖国边疆地区,了解、调查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像佤族这样,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没有出现明显阶级分化的少数民族,国家实施了直接过渡政策,通过发展生产等举措,帮助他们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视频截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实现直接过渡,必须从改变佤族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入手。佤族聚居生活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开水田,种水稻,就成为佤族的现实选择。为了保证水稻产量,工作队依据地势在山顶修建了水库。但是要想灌溉佤山两侧的稻田,还需要挖掘一条穿山的隧道,引水做渠。

  建设村位于山腰,交通闭塞,村民们以愚公移山的方式,肩挑手提,用双手一点一点开挖隧道。最终,在民族工作队的带领下,隧道成功贯通,汩汩清水流向稻田,丰收的喜悦与满足,带给佤族人对新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新中国成立以前,当时的佤族没有文字,也没有学校,教育基本依靠族长、巫师、老人等传授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宗教、社交等方面的知识。孩子们从小就和大人们一起劳动生产,上学读书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事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佤山建起了第一批学校。尽管条件简陋,琅琅读书声,慢慢改变着佤族人的精神面貌。

视频截图

  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进学校,薛老师不仅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生家长,还利用课余间隙,到学生家帮忙做生产劳动,为他们争取读书的时间。

  60多年间,从草房到砖房,再到教学楼,佤山盖起了一座又一座学校。

  从佤山走向世界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佤族人对自己的评价。佤族原先没有文字,歌舞文化是让外界认识佤族、了解佤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视频截图

  10多年前,西盟人杨娜发现,传统的佤族歌舞简单、零散,并不能完整地传达佤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她希望能编排一部更加宏伟的佤族歌舞,展现佤族的风采。要更好地发掘佤族歌舞,还得扎根佤山的土地。为此,她加入了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尽自己所学,编排新的佤族史诗。

视频截图

  佤族人挖掘本民族最有特色的文化,让世界知道了佤族。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与世界同步的佤族村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佤族人实现了千年跨越。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誓词,深深地镌刻在佤族人的心里,代代相传,佤族人民与各族人民永远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