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典型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典型 >> 正文
【云岭脱贫攻坚群英谱】董文渊:情系乌蒙扶真贫,科技造血真扶贫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09:28:49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近年来,筇竹产业在昭通市大关县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这一切都与一个人26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他就是西南林业大学从事竹类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森林培育学教授董文渊。26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珍稀濒危植物筇竹的研究和科技扶贫工作,探索总结出筇竹天然林改造与人工林培育成组配套的关键技术,通过典型示范、技术培训及推广应用,带领大关县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的“造血式”扶贫之路。

董文渊(左一)

  攻坚克难,终获骄人佳绩

  作为国家重点开发扶持县和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关县就成为了西南林业大学的定点帮扶县。在1993年7月,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选派到大关县挂职副县长,分管林业和科技工作。上任之初,他在对乡土植物资源的调研中发现了筇竹突出的生态经济优势,但一直以来,有关筇竹的生物学、生态学、退化竹林恢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却是空白的。

  虽然找到了方向,但没有任何的基础数据,于是董文渊决定从零开始,自己研究摸索。研究之初,他吃住在山上,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就靠烤洋芋充饥。从1996年开始,董文渊克服了研究基地不通公路、不通电、无通信条件等困难,吃住都在农户家中……经过不懈的努力,董文渊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竹林

  26年来,董文渊先后完成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专题、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珍稀濒危筇竹保护与退化竹林恢复技术研究”等10多个研究项目,取得的筇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良种选育与竹苗培育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筇竹研究的空白,为筇竹资源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们知道,开展筇竹各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珍稀濒危筇竹种质资源,加大资源培育力度提高笋竹产量,实现贫困山区筇竹资源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董文渊研究的筇竹低质低效林改造技术在大关县木杆镇得到了推广应用,培育竹苗76.5万丛,年产值达114.75万元;推广厚朴与筇竹混交专有技术,使竹笋的平均单体重提高23%,发笋量增加20%等。

  实践结果表明,天然筇竹林的竹笋产量从过去亩产50多公斤提高到了450公斤,实现亩产值3150元。此外,董文渊还结合科研项目推进实际,不断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采用现场培训与会议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关县共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和基层干部1600多人(次);在昭通市林业局、水富县、绥江县、威信县等地举办培训班36期,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共3800多人。

  示范带动,助农增收促脱贫

  “要是早点学到筇竹种植技术,我在前几年就种了。现在竹子的效益这么好,感觉自己都种晚啦!”家住木杆镇细沙村铜厂沟的村民罗绍洪介绍,全家有10亩耕地,但由于土地瘠薄,以前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每亩的收益也就200多元。到2004年,罗绍洪退耕还林2亩地,并在董文渊的指导下将12亩地全部种上了筇竹,后来他又在荒山上种植了80亩筇竹。

  在罗绍洪的精心管护下,目前这些筇竹早已成林丰收。“2017年我家的两亩地采笋收入6000多元,仅靠采笋这一项收入,我家就能脱贫了。”谈起种植筇竹带来的变化,罗绍洪难掩心中的喜悦。村民们看到罗绍洪种植筇竹有了效益,都来“偷学”他家的技术。就这样,在罗绍洪的示范带动下,村里的很多农户都种上了筇竹,实现了脱贫增收。

  据统计,木杆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1996年的不足300元发展到2016年的6217元,而其中筇竹笋产量产值的提高,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2017年,全县筇竹笋产量达8000多吨,其一二产业综合产值达2.4亿元。在木杆、高桥等天然筇竹主产的乡镇,农村劳动力在出笋季人均采笋收入可达5000元~6000元,筇竹笋销售收入占到大多数农户经济收入的80%以上。

  建于1999年的木杆镇鑫兴竹笋加工厂,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增收的主要场所。“随着筇竹低质低效林的改造,筇竹笋的产量提高了,工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我们年收购壳笋2000余吨、成品竹笋400余吨,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等。”鑫兴竹笋加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到。伴随着竹笋加工、销售企业的不断壮大,为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指导

  精准定位,培育筇竹特色产业

  由于大关县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都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与筇竹的生长区域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珍稀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基础和生态经济特点分析,筇竹堪称大关县最具开发潜力的特色生物资源。而伴随着董文渊对筇竹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生态高效的筇竹资源培育,在大关县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为充分发挥区域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生态经济特色产业,2017年8月,经大关县委、县政府反复研讨论证,决定大力发展“一县一品”筇竹产业。据大关县委书记陈刚介绍,未来大关将改造现有20万亩天然筇竹低质低效林,新造30万亩高产高效筇竹林,建成50万亩筇竹资源基地。通过2~3年的低产林改造提高竹笋产量,实现贫困人口的持续稳定脱贫;到2022年达到年产筇竹笋30万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支柱产业,实现竹产业总产值60亿元的目标。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目标,2019年大关县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目标。“尽管任务十分艰巨,但我们不等不靠,将充分利用珍稀濒危植物筇竹保护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互动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将筇竹林变成群众的‘绿色银行’,以此实现贫困山区“造血式”发展、康体式脱贫的精准扶贫目标。”陈刚说到。

  云南网记者 姬祥虎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