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空气里充满“花的味道” 被“农民院士”朱有勇改变的山区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3日 11:13: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在北京录制节目的那晚,外面正飘着雪花,作为时代楷模发布厅的主角,朱有勇理所当然地成为焦点,火热感人的氛围浸染着每一个人。

  但“农民院士”朱有勇的心里却显得很平静,“能到山区去,是我的职责,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觉得没什么可夸耀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看到满山遍野的成果,看到农民脱贫,比什么都欣慰。”这是朱有勇在接受云南网记者专访时透露出的真实心声。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院士每次到村子里来都面带微笑,他喜欢听拉祜族的歌,还教给我们很多技术,要我们改善居住环境。他说总有一天会离开村子,叮嘱我们好好发扬宣传美丽的拉祜文化。”昆明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娜倮说。

  “朱院士一点都不像院士,他都是自己抬着锄头去干活。以前村民很穷,朱院士来后,我们一年收入能达25000元左右,第二年还能分红,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没问题。”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朱院士就是能给我们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老师,现在村庄里没有了臭味,空气里充满花的味道。

  植被还挂着露珠,朱院士便下田了

  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开会决定由谁来牵头这一重任。当时60岁的朱有勇毅然决然地说:“我最年轻,我来干!”

  接到任务后,他立即带着团队驻扎在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走进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当地地处热带雨林区,温度高、日照长、水资源丰富,人均可利用土地多、种植条件好。

  当他看到这个自然资源丰富本不该贫困的地区,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当地群众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良好的自然条件并没有利用起来,心里很难过。

  针对澜沧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科技文化落后、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不强、生产方式落后等素质性贫困短板,朱院士团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在当地建立“科技小院”,开办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这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朱有勇与农民学员们同吃同住,今天上完课,明天就带着学员到地里亲自实践。刨土挖地,看温度测湿度,分析病虫害,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帮助农民真正掌握致富本领。

  澜沧扶贫项目组成员、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朱书生谈起朱有勇,他心怀感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有勇育人同时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选择团队新成员时通常要经过初试、面试等好几关,他吸纳了很多优秀人才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些成员来自全国四面八方。”

  朱有勇告诫学生:“要远离功名浮躁,不要仅仅为发文章而搞科研,而要研究农业当中的真问题和好问题,尤其是农民所关心的问题。”

  他的学生刘屹湘博士说:“很多东西是说不出来的,但是能感受到。你在田间地头做事情的时候,老师也和你同时战斗,让你感觉不是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而是一个团队在做。在澜沧扶贫的时候,有一次老师的脚踝扭伤了,但他还坚持到林下三七种植点看情况,种植点坡度路滑,他随地捡起根粗木棍,然后拄着慢慢地一步一步走,感觉挺震撼、挺感动的。”

  “每天清晨,植被还挂着露珠,朱院士和团队成员便拿着仪器下田了。”朱书生说。

  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扶贫示范县

  在全国首创的院士培训班上,1440名农民学到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冬早蔬菜、畜禽养殖等技能。这些学员学成返乡后,像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带回家乡推广,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正在形成。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四年多来,随着科技的注入,曾经搁置的“冬闲田”变成“效益田”。

  “以前我们拉祜村民冬季都让田地闲着,种洋芋也是东一个坑西一个坑,产量都不高。2017我参加科技扶贫培训,开始种植冬季马铃薯,院士要求行距多少厘米,株距多少厘米,多一分都不行。他还用红绳把株距行距栓成疙瘩形状让大家比照着疙瘩下坑,成熟后产量太高了。” 酒井乡酒房村村民马正发说,最高亩产达到4.7吨,平均亩产也有3.3吨,按每公斤3元的价格,每亩就能增收9000多元。

  “当时还有个笑话,从地里刨出来的马铃薯太大了,一公斤一个,村民没见过还都不敢吃,但第二年大家都来找我要种子。” 马正发笑着说,种两三亩地就能脱贫,大家还不朝死里干。

  朱有勇团队还利用未曾开发利用的退耕还林思茅松林,成功开辟出科学种植有机三七,每公斤的干品价格能卖到8000元以上;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横流的山村,变成了亮化、绿化和美化的美丽村寨。

  目前,这里的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41.17%预计可下降至2019年的3%以下,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 “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为全国科技扶贫做出了有力的示范。

  竹塘乡科技副乡长毛如志说,“云山村此前共有未脱贫农户375户,贫困发生率42.93%。在朱院士团队的努力下,2019年预计可实现脱贫357户,贫困发生率可降至1.09%。”

  “我不太会说话,更多感激院士的词语也出不了口,我给大家唱一段吧!”在问到对朱院士获得时代楷模称号有什么想要说的话时,竹塘乡乡长龚老五现场亮起了歌喉:“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澜沧江边蒿枝坝,冬天洋芋美如画,根深叶茂个头大,家家都有致富花”。唱的正是朱院士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的使命担当。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无偿把专利技术全部给了老百姓

  作为一名院士,朱有勇已到达了科技工作者奋斗的巅峰,完全可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他毅然远离亲人,时常穿着一身沾满泥土的迷彩服带领一帮农民群众在田里耕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被少数民族农民群众亲切的称为“农民教授”“农民院士”。

  2011年12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云南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学校特别奖励了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他又将自己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

  朱有勇团队才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控制病害的新途径,并继续从引起作物病害发生的遗传异质、稀释阻隔、气象因素、协同作用等方面入手,又经过十余年研究,揭示出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包括遗传多样性、协同作用、病害防火带、稀释作用等主要机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研究三个阶段。

  朱有勇还带领团队研究形成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和专利,许多企业纷纷愿意用高价购买专利的所有权,都被拒绝了。

  2018年6月省科技厅、省科协拟推荐他作为“改革先锋”候选人,2019年省评比表彰工作领导小组拟推荐他作为“国家勋章”候选人,也被他回绝了。

时代楷模、“农民院士”朱有勇 省委宣传部供图

  朱有勇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农民教授”成为他最喜爱的称号。他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内涵。

  “技术示范成功后,我们最大的想法是承包一些山头开展规模化种植,一年收入几千万元没问题。” 朱有勇的学生说,但是老师毫无商量余地就把技术全部无偿地给了老百姓,这可是几十亿元的产业啊!

  “我们的科研成果在千家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给多高荣誉、拿多少资金,发表什么文章都高兴;作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把成果用到老百姓的土地上去,让老百姓致富,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事。”朱有勇说。

  云南网记者 赵岗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