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杨凯华 卢飞 董肖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大塘村委会最近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钳嘴鹳。大塘河、小河底河、元江河沿岸的树梢上、水田间,100多只钳嘴鹳时而盘旋飞翔,时而成群挺立花朵盛开的木棉树枝头,与大塘的山水田园融合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
是什么吸引了钳嘴鹳飞越千山万水前来做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大塘曾经是全县最贫困的村委会,许多年来,大塘村民住土掌房、喝泥浆水、吃救济粮,“一张牛皮一张床,妇女不嫁大塘郎”是曾经大塘的真实写照。
由于长期处于近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状态,大塘村村民祖祖辈辈延续着滥砍滥伐、烧柴煮饭的贫困生活。不仅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在全县垫底,生态也遭到严重破坏。
2014年以来,大塘村民被脱贫攻坚政策点燃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活激情。
充分利用大塘低热河谷气候优势,引入东糖公司发展甘蔗种植,让3000多亩山坡地长期披上了“绿装”,更让大塘村所有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同时,整合小河底河、大塘河、元江河沿河500亩土地,推广“菜—稻—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重点引导白土田、密桶树两村搬迁点群众发展冬早蔬菜,让三河沿岸常年滴翠、稻花飘香。
对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攀枝花、登碑勒、密桶树、白土田、背阳山5个自然村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并在迁入点设置集中养殖小区,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在迁入区种植甘蔗和冬早蔬菜2000多亩,又通过对搬出点旧房拆除、复垦复绿,为生态的迅速恢复创造了条件。
在全村8个自然村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针对白土田、密桶树搬迁点住房相对集中、房前屋后空地较多的实际,在房前屋后自发种植大塘蕉、芒果、荔枝、核桃等经济林果,并建设8000米芭蕉大道,既实现了村庄的绿化美化,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大塘群众齐心协力,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家徒四壁到瓜果飘香、户有新居的跨域式发展,生态也得到了迅速恢复和改善。有理由相信,这群“贵客”必将成为如期而至的“常客”,与大塘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共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