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云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脱贫攻坚成效如何?如何破解贫困山区有“生态”无“生计”的难题?云南省文化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有何经验?云南扶贫热线已为你划好重点……
电商扶贫精准助力,完善体系好货出山
近年来,省商务厅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电商扶贫为抓手,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云南有96个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2015年以来,云南省推动96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云南省坚持综合示范与电商扶贫相结合,以“贫困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的模式,实现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工标准化、网销品牌化、渠道多样化。
5年来,共培育81家电商扶贫企业,电商扶贫服务网络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337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4.22万人,开展培训10.74万人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68.95万人。
2019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517.98亿元,增长36.36%,高于全国10.75个百分点,农村网络零售额五年来增长了近20倍。
电商扶贫线下体验店开到上广深
省商务厅注重在脱贫攻坚中创新商务模式,助力精准扶贫。借助中华思源扶贫基金会和全国电商扶贫联盟优势,遴选出34个“电商扶贫优秀农产品”品牌和“电商扶贫重点扶持农产品”品牌产品入驻扶贫联盟平台,上线产品规模和品牌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帮助扶贫地区农产品更好上行。
其中,组织贫困地区产品上第三方平台。组织电商扶贫企业借助阿里村淘、村播、淘乡甜、聚划算等兴农扶贫平台,助力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商品化,拓展线上销售。
此外,还组织电商扶贫企业参与全国“双品网购节”,倡导品牌消费、品质消费,构建贫困地区产品持续盈利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还构建了“产品库+公共服务+营销渠道”为架构的“一部手机云品荟”供应链平台。据介绍,云南以“一部手机云品荟”为载体,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东西部消费扶贫协作等机制平台,拓展了扶贫产品营销渠道;以“新消费场景+新零售传播”模式,开展“云厨房”网上直播,通过知名主播、县长直播“带货”等方式,提高了扶贫产品的认知度、体验感和转化率。目前,上海、广州、深圳、昆明已设立“一部手机云品荟”线下体验店,开设扶贫产品展示展销专区,共有5430个单品入驻。
在下一步工作中,省商务厅将继续深入实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推动农村电商提质增效;着力实施“发挥电商平台作用、创新电商业态模式、拓展网络营销渠道、优化电商公共服务、补齐城乡物流短板、强化特色品牌培育”等六项行动,从而促进农产品上行;坚持“便民、惠民、富民”的原则,扩大“一部手机云品荟”覆盖范围,试点推广“云品荟+直供、云品荟+消费扶贫、云品荟+第三方平台”等模式,服务农村消费流通,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生态扶贫成效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云南是山区省份,同时也是林草资源大省,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任务高度叠加,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将在同“一个战场”打好“两场攻坚战”。
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近年来,全省林草系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破解贫困山区有“生态”无“生计”的难题,着力开展生态保护促增收。目前,全省聘用生态护林员达到17.04万名,居全国第一,每人每年平均增加9000多元收入,共带动17.04万个贫困家庭、70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生态产业促增收成效明显
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目前,全省木本油料林种植面积5150万亩,人均1亩以上。核桃、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首,成为贫困地区的“铁杆庄稼”“绿色银行”。涌现出云南核桃、临沧坚果、鲁甸花椒、怒江草果、昭通竹笋等一批助农增收明显的地方特色林产品,为产业脱贫攻坚厚植优势。
引导林草产业健康发展。通过规范核桃采收、加工等行为,引导全省开展核桃优果行动,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举办坚果博览会和组织参加脱贫攻坚推介活动等,加大云南林产品宣传推广力度,解决“卖难”问题。
通过林业贷款贴息促进产业扶贫增收。2019年,面向全省贫困县的林业贴息贷款规模达到30.78亿元,落实贴息资金6686.5万元。
积极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落地转化。“十三五”以来,在全省贫困县共开展103个中央和省级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立推广示范基地4.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3万亩。
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省林业和草原局下一步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完善林草扶贫工作措施,建立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健康的林草产业体系,积极投身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总攻行动”中,做好如下工作:
继续将林草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林业项目首先满足深度贫困地区需要,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
继续向国家积极争取生态护林员政策,并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做好生态护林员的“选、管、用”工作。提高生态护林员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好生态护林员保护森林资源和助力脱贫攻坚的“双重”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80%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倾斜安排到贫困县,特别是“三区三州”、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
依托林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发展特色优势林产业,形成一批树得起、站得住的产业,打造一批叫得响、推得开的品牌。
抓实产业扶贫根本,助农增收稳就业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抓责任落实、抓政策落实、抓工作落实,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2019年,全省有90.4%的贫困户从产业扶贫中获得了收入。
据介绍,云南重点抓产业覆盖、主体带动、指导服务、产销对接四个方面的工作,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增幅12.3%,比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高0.8个百分点。
2019年,全省产业覆盖贫困户169.01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贫困户的99.48%,基本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全省带贫农业龙头企业4624个,带动贫困户71.34万户;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1.82万个,带动贫困户114.3万户。
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模式,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将单家独户的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促进稳定脱贫增收;全省共有2.9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5.71万户,主体带动率97.54%。
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省共遴选聘用产业发展指导员2.86万人,对贫困户开展面对面的生产经营指导服务。依托全省各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立436个专家组,与88个贫困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对口帮扶机制。组建“三区三州”专家服务团,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开展生产技术服务。
积极组织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2019年,组织贫困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参加8场全国性产销对接活动,其中在省内举办4场,现场签约金额16.94亿元。
决胜之年,产业扶贫巩固成果
2020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接下来,省农业农村厅将在巩固当前产业扶贫成果基础上,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紧盯产业扶贫投入、产业扶贫项目、产业扶贫实效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构建上下左右运转协调、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促进工作有效落实。
——提升扶贫产业质量,围绕比较优势发展生产,围绕增收脱贫提升产业,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为实现脱贫目标提供直接支撑,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可持续的产业依托,为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兴旺基础。
——继续加大项目资金奖补支持力度,继续提高“双绑”覆盖面,加强对各类主体的指导培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带贫能力、带贫质量和带贫效益。
——加强对贫困县农业生产经营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种养殖技术、带贫主体经管管理能力培训,引导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提升生产经营服务。
发挥资源优势,文旅助力大有可为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全面构建推进文化旅游扶贫的体制机制,强化文化旅游扶贫政策支撑,夯实文化旅游扶贫基础,加快推进旅游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文化旅游跨越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文旅融合累计带动75万贫困人口脱贫
近年来,全省实施文化旅游扶贫项目超过5700个,完成乡村文化旅游投资1032.4亿元,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7000亿元,文化旅游累计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达到7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12.2%。
同时,按每个村2万元的标准持续为贫困县行政村安排文化器材购置补助资金,为88个贫困县近1万个贫困村安排了文化活动设备购置资金近2亿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圆梦工程”“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每年选派500人以上,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文化工作者专项支持计划。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采风,创作一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组织开展“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5万余场,覆盖观众6000余万人次,真正起到了丰富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全省88个贫困县已建设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82个、达标率占73.6%,已建成达标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356个、达标率占79.2%,县级图书馆评估定级达到三级以上的有85个、达标率96.6%,县级文化馆评估定级达到三级以上的有77个、达标率87.5%。88个贫困县所有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实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此外,全省完成乡村旅游厕所及分布在乡村的旅游交通沿线旅游厕所建设1100座,推动各地建设了一批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夯实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
扎实推进“123518精准旅游扶贫工程”
云南省扎实推进“123518精准旅游扶贫工程”,即建设1个旅游扶贫示范州——怒江州、2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5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100个、州级150个、县级250个)、培育1万户旅游扶贫示范户,文化旅游综合带动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怒江州美丽公路建成通车,大滇西旅游环线启动建设,独龙江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怒江3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快推进建设。全省认定命名了20个旅游扶贫示范县、30个旅游扶贫示范乡村,10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县(市、区)组织培育了1万余户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户。
云南网记者 赵家琦 龙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