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图片要闻 >> 正文
首页 | 邮箱    
看见丨 “穷乡”老集寨的“涅槃之路”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1日 09:29:06  来源: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距金平县城121公里的老集寨

是全县最为偏远的乡镇之一

纵使享有“云上茶乡”之美誉

因交通闭塞 当地群众饱受贫困之苦

偏远、山区、民族聚集这是藏在云雾之间老集寨乡的特点。赵家琦 摄

上世纪90年代

全乡仅有一条老勐至老集寨的出乡路

到老集寨后形成“断头路”

全乡人民曾自发修建了第一条生命线

此后

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政府支持的

“老集寨修路精神”在全乡铺开

共修建的毛路里程达380余公里

在长宁路修成之前,图中的路便是当地出行的常态。驻村干部告诉记者,以前出行必须带上锄头铲子。

即便如此,截至2015年

全乡道路硬化率仍不足1/10

雨季湿滑的道路、不可预测的塌方

时常让出行变得异常艰难

曾有乡干部从县城辗转3天

才抵达乡镇府报到

时至今日,提起老集寨

很多当地老司机仍心有余悸

泥泞的道路也阻挡了老百姓的“生命通道”,曾有驻村队员突发脑溢血,历时7小时、辗转4辆车,才送到医院救治。

闭塞的交通阻挡了群众致富的脚步

2014年底,全乡7个村委会均为深度贫困村

贫困发生率高达32.62%

老集寨乡雨季较长。7月10日,记者在采访途中因暴雨导致断路绕行,行程并未受影响。驻村队员回忆,相较于曾经断路便无法通行,如今的老集寨乡交通情况大大改善。赵家琦 摄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

依托专项扶贫资金、各类帮扶资金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2019年由上海长宁区援建的“长宁路”建成通车,改写了当地群众出行难题。

承载着沪滇情谊的“长宁路”

打通了全乡出行“大动脉”

一条条“毛细血管”的贯通

改写了人背马驮的历史

也串起了当地百姓的“生命线”

↓↓横屏观赏“长宁路”节选↓↓

“长宁”铺就致富路 “茶乡”脱贫有出路

5年来,全乡累计投入5亿元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昔日泥泞路今朝变坦途

如今

全乡道路硬化距离已达220余公里

如今完成硬化、宽敞的路面。长宁路是全乡其他4个村委会到乡政府的必经之道,是老集寨乡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出入的根本通道。

小轿车开到家门口

天黑不用跟着月光走……

提起这两年老集寨的变化

丫口遮村委会中寨村的

村小组长普路发深有感触

如今

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就业扶持政策

村里超过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昔日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不少村民纷纷选择回村建房

从前,“石旮旯”老一辈的村民清早出门下地干活,需带上干粮,晚上才能回到家,易地搬迁让这一切从此成为历史。赵家琦 摄

“没想到我们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迁入新房后

42岁的王晓拥开起了小卖部

去年他们搬离“石旮旯”

迁至“和谐村”

从此告别山上居住、山下耕作的历史

搬下山后,王晓拥通过种植香蕉、香茅草,顺利摘掉“贫帽”。看到记者,他热情地从冰柜拿出矿泉水,讲述了这一年来的变化,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赵家琦 摄

这所云端上的小学是老集寨乡大竹棚小学,如今村内道路已经硬化完成,串村公路也已通车,同学们的出行情况有了极大改善。赵家琦 摄

 

面对山地集中

自然灾害频发的困境

全乡通过易地搬迁,让544户居民

从传统生活区向生产劳动区转移

全乡8个安置点群众

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

香蕉地里一片欣欣向荣,农产品走出大山不再需要人背马驼。

便捷的交通

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甘蔗、香蕉、杉木、橡胶、茶叶

这些曾受限于交通的传统产业

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六个万亩”产业蓄势待发

将为当地百姓带去新的希望

↓↓横屏观赏老集寨乡茶园↓↓

壮观的万亩茶园

丫口遮村委会茶叶加工厂内

崭新的设备正在静候今年第一波秋茶

这个由上海长宁区投入240万新建的

全乡首个茶叶深加工基地

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年加工量50吨 成品产值将提升10倍

有效带动茶农积极性提质增效

激活“沉睡已久”的茶产业

让“云上茶乡”重振名声

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正在茶园里忙碌

如今,丫口遮村委会茶叶加工厂一改粗放加工方式,经过精加工的茶叶价格可以卖到300-1000元每公斤。赵家琦 摄

短短五年间 昔日“穷乡”

实现华丽蜕变

一座座新房拔地而起

致富坦途通向八方

截至2019年底

实现全乡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全乡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24%

剩余贫困人口

已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脱贫退出标准

7月11日周六,这天是老集寨乡的“街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群众,都能方便快捷地开上小汽车,骑上摩托车来赶街。赵家琦 摄

“赶街”的少数民族村民们都穿上了自己的民族服装,不必再担心因为路途中的泥水或是摔倒弄脏漂亮的衣服。赵家琦 摄

带上娃娃去赶街从“冒险”成为了“消遣”,也让村民们赶街的任务从“完成购买生活必需品”转变为了“一场乡邻齐聚盛会”。赵家琦 摄

如今,随着出行问题的改善,卖菜的车可以直接开进村。老集寨群众的餐桌上,不仅有山珍,还有从集市运来的新鲜蔬菜肉禽。赵家琦 摄

未来

“江边生产路”的有效串联

“三横六纵”路网的提档升级

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依托万亩茶园、彝族阿噜文化

老集寨将打造樱花茶园、半山民宿

一幅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责任编辑:赵家琦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