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线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基层一线 >> 正文
【好故事】一封女儿的家书,道尽父亲挂职扶贫的酸甜苦辣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4日 11:48:32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日前,云南扶贫热线收到了一封浙江的来信。在信中,这位来自浙江的大学生讲述了父亲远赴云南扶贫背后,一个家庭的酸甜苦辣……

此心安处是吾乡——父亲赴云南扶贫近两年有感

浙江一名大学生

  孟秋之际,蝉鸣声声。近日一算,距离家父王炳华远赴云南扶贫已近两年。两年之中,家中生活亦多有变化,亦闻他微信里高兴地说: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已于5月16日胜利脱贫摘帽。谨以此文,回想我对父亲在云南扶贫两年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去年荷月,高考已毕。我正与同学在苏州游玩,忽闻高考成绩将出,心情甚是复杂。既盼着成绩出来早日解脱,又害怕成绩不如意,回家无言面对“江东父老”。那日,连母亲也紧张得掉了两次钥匙。好在成绩比预想要好些,家人们很高兴,而当晚父亲不仅是喜悦,更像是得到了“解脱”。

  彼时,正值在我高二升高三的关键时刻,父亲说服家人和我,做出了从浙江前往云南扶贫的决定。

  云南离家两千三百余里,基于云南脱贫攻坚事务繁杂,招商银行作为帮扶单位,所投入的力量大、资金多,全情投入的父亲分身乏术。此外,又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之年,挂职干部和当地干部一样基本不放假,我与做事认真忘我的父亲之间,见面都只能是奢望。

  于是,父亲错过了我的四门学考、七选三的选考,就连高考这个重要时期,父亲也作为带队负责人,带领县里100名干部赴深圳招银大学参加“双一百”培训。

  印象里,与“忙人”父亲距离最近的时刻,仅仅是选考前的一次视频通话。此次高考出分,或许父亲的心情比我这个当事人更要复杂。考得好自然皆大欢喜,若考得不好,父亲可能自责于缺少陪伴。

王炳华夫妇在弯腰树小学

  高考结束后,我也踏上了前往云南武定义务支教的飞机。之前母亲曾多次代表台州春雨公益机构,为武定的学校和学生们爱心捐赠急需的物资,支持父亲工作。于我,则是想为父亲的帮扶工作添上一份力,也更想多了解一点父亲在云南的牵挂。

  初到云南,晚霞尚满天,浅金色的余霞张牙舞爪地向我炫耀着这里的好天气,纵使此前我从未踏足过这块土地,这片天空也证实了我对云南天朗气清的印象。

  此行,目标是带着云南武定县的山区学生到达省城昆明,见见县城中所没有的“新奇事物”,开拓视野和见识,增强树立自信心。

  我是晚上的飞机到昆明,来不及吃饭,便在孩子们下榻的酒店里,跟着父亲和负责运营组织的姐姐、叔叔们,旁听了关于扶贫工作的具体事宜。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扶贫工作状态,他和我一样也没有吃晚饭,却借着孩子们短暂的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地讨论起来。这虽然是一年前的事了,但父亲说的其中一些话仍然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只有改变教育工作者,才能改变教育。扶贫首先要从精神自立做起,这尤其需要家、校、社工组织的积极配合,来改变孩子们的想法,从而影响家长。

  后来父亲陪我,在大雨中沿着崎岖的山路,去了离县城100公里外的山区万德小学。路途,太远了!几个小时的颠簸,也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山区交通的不易。途中在县政府办公室结对帮扶的发窝乡山品村委会,借机休息了一下,看到了政府干部一线的工作干劲,才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与武定的孩子们一起参观云南陆军讲武堂

  万德小学的项目,是开展“招银杯,我的家在变化”夏令营支教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学生的家庭卫生和习惯。叠被子,打扫卫生,饭前饭后洗手,公共卫生,这些习以为常的的日常习惯,在山区却有重重困难,所以更需要从学生端入手培养。所以更需要从学生端入手培养。

  与此同时,在见证了两地的不同之后,我也开始了思考。父亲前往扶贫,于我而言,是疏于陪伴。如今回想,当他在做出这个决定时,肯定也知道我高三这一年的至关重要。思虑再三却仍选择离开,这是否是因为,在父亲心里,能够尽自己所能,代表招商银行扶贫,帮助更多处于贫困的人们走出困境,是一件更急需他去做的事情。利用好扎根基层的两年,从源头上一点一滴的帮助更多困难群体,改变人们思想观念,改善生活条件,改变山区贫貌,的确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之所以他选择离开,不也是对我的一种放心吗?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万德小学志愿活动现场

  父亲12年就曾到过云南武定参与乡村音乐支教,并当年用网络微博的力量发起邀请,武定金葵花少儿合唱团到台州参与过演出。此次更投身脱贫攻坚,他说:他和七彩云南有缘,他和武定有缘。

  自云南回来后,分管残联工作的父亲,邀请我和朋友的孩子一起,共同结对帮扶了一位与我同龄的大学生。早前,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高校,但因家中父亲是个残疾人士,有暂时经济困难。如今,我们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我也对国家脱贫攻坚有了更加真切地体会……

  细微之处见真章。如父亲一样的帮扶工作者们,今日为贫困地区做出的努力,借助蝴蝶的翅膀,让希望照进现实,定会结出更饱满的果实。

作者与父亲王炳华在一起

  父亲帮扶这几年间,家里的事我看在眼里。17级超强台风过境,高楼摇晃,我和母亲徬徨无助;今年茶堂街的曾祖母过世,爷爷在杭州做手术,父亲也没有及时回来;外婆在公交车上碰了受了伤,父亲在医院陪了一天便又匆匆而去……

  充满疑虑的我,如今在真切了解父亲的“全情投入”后,也多了几分释然。他主导和参与的“小净菜出滇”消费扶贫项目,助农增收;“无偿捐赠+委托贷款”三千万元金融创新项目,惠及1334户苗族的危房改造;金葵花彝族苗族少儿合唱团、招银机器人教室、真爱梦想师资培养等云南乡村学校素质教育项目,让梦想托起了大山的希望;“招银智慧乡村卫生室”公共健康卫生项目,让农户们的健康有了坚实保障;成为一名“核桃县长”,并非是成为网红,更是志在为老乡们摘帽脱贫,走向小康……

  也许这便是无数帮扶干部、扶贫工作人员,社会爱心人士投身于云南扶贫的原因,让东西部协调发展,让这里的孩子们开眼看世界,心怀梦想。

  也许此后,有人会走出盘桓的山路,有人会坚守这嶙峋的山脉,但至少,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作者与父亲王炳华在武定脱贫攻坚倒计时牌下合影

  坚毅与认真,是扶贫干部们共同的品格。

  使命和担当,是他们肩负的责任。

  实践和创新,是他们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从父辈手上接过使命。

  成为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新一代。

  中国梦,有你我。

  父亲在云南已经将近两年了,他虽距我很远,但和脱贫攻坚一线的战友们在一起,勠力同心,并不孤单。

  试问岭南何不好?却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致敬父亲及许许多多的云南扶贫干部。

  致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 王语嫣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