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看到了巨大变化,感到了从上到下的冲劲!央媒聚焦云南未摘帽贫困县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1日 11:20:36  来源: 云南网

  近日,云南省“未摘帽贫困县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邀请了央媒采访团的记者们,实地走访,用镜头记录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日常时刻。

  屏边苗族自治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县总人口16万人,有苗、汉、彝、壮、瑶等17个民族,其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近七成,是云南省唯一的单列苗族自治县,也是9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

  9月15日,采访团一行坐火车从昆明到屏边用了三小时四十分,屏边人觉得够快了,“没有铁路电器化改造,以前去趟省城要一天”,他们说。县委书记苏畅介绍,县城8平方公里的新城规划,区域内高差达四百多米——屏边山太多了,但辨证看,这对脱贫攻坚既是劣势又是优势。

  记者团在湾塘乡沿溪村见到了饶培辉,他是屏边县年龄最大的驻村扶贫干部,今年57岁。县长李雄文热情推荐:“饶老师不仅扶贫工作干得好,歌也写得好!”

  2019年3月,时任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的饶培辉,被州委派驻湾塘乡担任总队长,带领35名驻村工作队员奋战脱贫攻坚。湾塘乡距离县城40公里,是屏边最偏远的乡镇之一,2014年的贫困发生率接近一半。全乡一万两千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6%,苗族人口占65%。饶培辉给自己定了三大任务:带好驻村工作队,协助乡领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巩固脱贫成效和振兴乡村调研探索。

  两个月下来,饶培辉就跑完了全乡74个自然村。为熟悉工作,他把连绵的大山拍成图片,在上面标上村寨的位置——这些村可不是那么好跑的,山高谷深路绕,有的路颠得人老腰疼。饶培辉却看到了另一面,他告诉老乡们:你们这里是神仙住的地方啊,青山绿水白云飘飘,会让大城市的人醉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也是优势,立体气候能种的、能卖钱的多!

  近年来,立足屏边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县里将“十百千”(荔枝、猕猴桃、枇杷各发展10万亩、建设100个示范基地、培育1000户种植大户)工程和“百万亩绿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目前,全县发展荔枝等水果种植39.2万亩,人均三亩果树。同时发展以杉木、桤木为主的用材林105万亩,发展以草果、砂仁为主的林下中药材31万亩,做到了“村村有林木、户户有果树、家家有畜禽”。

  “这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她的名字叫湾塘;人字桥头荔枝满坡,南溪河畔芒果飘香;滇越铁路,串起了百年沧桑;勤劳善良的湾塘人,同心同德建设家乡……”去年4月底,饶培辉饱含浓浓的情和爱,作词创作了《湾塘恋歌》,还请作曲家朋友谱曲,9月份推出了这首歌,唱响湾塘大地。

  饶培辉说,唱歌是“引子”,他们的目标是打造“苗岭山寨”的品牌。他认为,文化扶贫并不虚,把准脉搏、找好定位,能对乡村脱贫振兴起到点石成金作用。为了宣传种荔枝等产业扶贫,饶培辉还邀请文化届的朋友组织文艺演出,精心编排通俗易懂的节目,引导当地百姓自强。

  到2019年底,屏边县7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人口从2014年初的75918人下降到1763人,剩余贫困人口今年6月底前已达到脱贫标准。在这其中,产业尤其是一产种养殖业扶贫,成为突出的亮点,枇杷、荔枝、猕猴桃等果树林木,助力千千万万贫困户“绿色脱贫”。

  广南县

  9月13日下午,记者团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岜夺村的广场,亲眼见证了岜夺村的集体经济收益二次分配大会的举行。

  云南省纪委监委职工、岜夺村驻村第一书记左煜介绍,此次二次分配覆盖了全村1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配资金共计18万元。

  村集体有钱,村民跟着受益。今年的分红来自岜夺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广南县豪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的合作协议,将产业发展资金带来的收益进行二次分配。

  近年来,岜夺村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高峰牛养殖,改造老油茶林600多亩,新种植油茶林900多亩,还种植了2100亩的甘蔗,日益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带动当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岜夺村给群众分钱,不搞“大水漫灌”的平均主义。根据分配规定,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饲料或在合作社务工,除获得应有收入外,还为二次分配加分。此外,村里将人居环境、村集体活动参与度、遵守村规民约等列为加分的考核项,最后综合算出每户总分,分越高,二次分配的收益就越多。

  以分配最多的村民赵兴能为例,他既在合作社务工,又积极种植玉米,为合作社提供了74吨青贮饲料,平时还配合好村委会安排的各种工作。这次分红,他一共分得2594元。“务工和卖青贮饲料一共挣了三万多元,加上分红收入近4万!”领到钱的赵兴能满脸笑容,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科学的分配制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扶贫又扶志!” 岜夺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吴贤武介绍,截止2020年9月,全村的青贮玉米已经被收购1441吨,累计为群众增收54.7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14.83万元。

  福贡县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安置点的傈僳族非遗工坊里,记者团看见有张桌子上放了块”党员先锋岗”的牌子,39岁的余李妹和4个工人正在缝制傈僳族传统服装,穿针引线非常熟练。

  “我是残疾人,13岁时得了肌肉萎缩症,力气没有了。”他告诉记者,外出打工两年后因身体原因回到家乡,刚开始他摆了个补鞋摊,去年8月这个非遗工坊挂牌后,他来到这里,担任技术员。“我是党员,我要跟党走,依靠共产党,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好好干!”

  这个40多人的扶贫车间里,带头人此路恒也是一位残疾人。拄着单拐的他,硬是凭着毅力与努力,带着村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被评为云南省残疾人自强模范。

  他告诉记者,他从2007年开始种草果,2012年收入6万多,“2013年,我是全县第一个脱贫的。”他还想着带更多人一起脱贫,琢磨如何让村民们有自己的技能和产业。他所在的赤恒底村是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家家都有纺线织布、服饰加工的手艺,他的妻子娜丽沙便是一把好手。此路恒觉察到了商机— —手工织出来的麻布卖布匹利润少,但成品却能在市面上卖到好价。

  2013 年,此路恒发动身边会纺织的村民,组建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他说,村民们大多都没摸过缝纫机,脚一踩,机器“呜”地转起来,还把人吓一跳,“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慢慢踩”。当年合作社就实现了户均收入2万元,后来还建起了自己的品牌“纱兰颜”。现在,合作社每年的生产能力达到了4万套,产品除在怒江州本地销售,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

  2019年,工坊实现总收入460余万元,脱贫218户412人,其中残疾人66人。2020年上半年,脱贫人数110户200人,其中残疾人30人。

  同样,左雪锋也在自己的“多多果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方向。

  在云南省委下派帮助怒江脱贫攻坚工作队泸水小组的积极引荐和推动下,电商平台“拼多多”的扶贫兴农项目“多多农园”落户怒江大峡谷中的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

  当地海拔1600米,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积温高、光照强而高紫外辐射,每年11月到6月干旱,造就了种植熟期错季的特色柑橘品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个扶贫示范项目以“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基层党建+合作社+新农人+科技”的创新模式,以种植晚熟柑橘为示范,成为一个整村推进的扶贫车间。

  李进学是2019年2月被云南省委下派到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据他介绍,目前,“多多农园”种植的柑橘面积已经扩大到了300亩,等到盛果期,亩产可达3吨,保守估计每亩净利润1万多元。

  云南网记者 杨昊 杨静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