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居民阿花益、五才妹夫妇和其他部分社区居民一起受邀做客广东电视台,参加该电视台主办的《大爱有声·奔康,我们在一起》大型公益传播活动。日前,记者走进阿花益家,和他们一起分享当时的喜悦。
“我们从保山坐飞机到广州,窗外都是蓝天白云,山水特别漂亮。”回想起此次广东之旅,阿花益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以前因为经济状况比较差,加上不会讲普通话,除了六库外就没到过更远的地方,做梦也想不到这次竟然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而且来回都是坐飞机。
到达广州后,他们住上了宾馆,品尝到从没吃过的美食,还游览了很多著名景点,看了大海、坐了轮船。“吃呀、住呀,全都是舒舒服服的。还坐了轮船,船上可以喝咖啡,我们边看还边拍了很多照片。”阿花益开心地说。
阿花益的老家在大兴地镇团结村阿尼大组,回忆起搬迁前的日子,他满脸辛酸。他告诉记者,从寨子到乡政府要走5个小时的山路,那条路不仅很窄而且充满危险,有时路还会不通,特别是到七八月份的雨季,常常滚石,非常危险。
最让阿花益感到愧疚的是,父母的因病早逝。他说,寨子里的人得了病几乎都是硬扛,实在病重的只能请十来个人轮流把病人抬下山,再搭车送到医院医治,很多人因为不能及时送医而去世。
“上面盖的是茅草,围的是蔑笆,地上铺的是木板,一下雨就漏雨了,晚上都睡不了。”谈起以前的住房,阿花益印象深刻。同村的住房条件基本都很糟糕,几乎全是冬不避风夏不遮雨、人畜混居的千脚落地房。
除了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差等,最让阿花益无法忍受的是,家里穷得叮当响。“在山上一年的收入,吃不饱,生活条件很差。”阿花益说,虽然夫妻俩很勤劳地伺候那几亩贫瘠的土地,还养了牛和羊,但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也经常要跟亲戚朋友借,基本生活艰难的维持着。
2016年的一天,工作队来到寨子里动员大家搬迁。过够了山上种种不便的阿花益,当场就签了搬迁意愿书。2018年1月的一天,阿花益把牛、羊都卖了,带着妻子和孩子搬到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住进了政府给盖的新房。
从山上搬下来后,阿花益免费参加了政府组织的电焊工培训、砌筑工培训,现在他还成了小包工头,经常带着社区的人承包一些小工程,收入是在山上的好几倍。
“在老家有时一个星期都吃不上一次肉,现在家里的条件好了,吃肉成了简单的事,每餐都有一点。”阿花益的妻子五才妹满怀感慨地说。
在维拉坝安置点生活了三年,五才妹越来越喜欢这里。她花700元买了一套漂亮的民族服装,一遇到节日就穿上新衣服和社区里的姐妹跳起欢快的舞蹈。“在山上想穿也穿不了,到处是灰尘和泥巴,在社区里到处都干干净净的,穿漂亮衣服也不会弄脏。”五才妹说。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阿花益最喜欢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这句话。现在大女儿在外省打工挣钱,小女儿也即将大学毕业,阿花益正在努力学习普通话,这次广东之行不会是他家唯一的一次远门。
维拉坝珠海社区驻点扶贫工作队长桑娜妞说,阿花益家只是社区搬迁群众的一个缩影,现在社区里绝大部分群众都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脱了贫,大家都像阿花益家一样奔小康的劲头很足,相信社区群众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采访结束,阿花益即兴给我们唱起了傈僳族民歌“摆时”,以表达他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