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静阅思】抓住扶贫“四要诀”,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6日 18:32:55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精准扶贫,既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又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云南省首批脱贫摘帽县(市)之一的昆明市寻甸县,坚持在优势面前不自大,短板面前不自卑,以脱贫攻坚创造的巨大优势为新起点,脚踏实地再出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撬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实现。

  第一,牢牢把握基础建设全面提升这个前提,推进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的核心要义在于“基础”,它既是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又是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首先表现为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基础设施落后一直都是困扰贫困地区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寻甸县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和社会各界集中力量办脱贫攻坚这件大事的重要历史机遇,积极争取,主动作为,从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医疗设施、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全县175个村(社区)道路硬化率、行政村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覆盖率、光纤网络及自然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达标。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质量的双提升。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意味着作为贫困退出考核验收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设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必将成为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的重要“基础”。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一如既往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精心打造旅游路、致富路、共享路;大力补齐农田水利和五小水利建设,有效保障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大力提升偏远乡村供电能力,铺就更多“信息高速公路”;大力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农村,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第二,牢牢把握群众素质持续提升这个关键,推进乡村振兴

  贫困地区人民群众依靠苦干实干摆脱了贫困状态,在实践中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增强了信心,也更加懂得了“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道理。

  一是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寻甸县在昆明市首创“双讲双评”工作机制,后在全市总结提升形成“三讲三评”,成为云南省“六小创新”之一,基层组织深入开展“三讲三评”“两学三比”“自强、诚信、感恩”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群众讲脱贫情况,引导群众学文化、学技能、比就业、比创业、比贡献,培养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通过多年的努力,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描绘愈加清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用双手实现富裕富足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

  二是文化素质持续增强。近年来,通过加强控辍保学、改善办学条件、强化资助救助、加强师资建设、争取东部高校教育帮扶等措施,全力推动教育扶贫工作。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带动家长,以孩子带动父母,学知识,学文化,崇文尚学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持续提升。实现“文化振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坚守控辍保学阵地、阻断代际传递是关键,同时要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传统节日、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要推进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开展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培育一批形态多样的乡村文化产业阵地,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特色浓郁的乡村文化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是劳动技能持续增强。寻甸县以学技能、强素质为目标,对农村群众大力开展订单、定向、按需培训,对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培训全覆盖,五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动力培训128137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推动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核心,增加群众收入更是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继续保持技能培训、稳岗就业政策不变,精心组织输出,加强与帮扶地区、先进发达地区的双向对接,推动劳务输出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

  四是身体素质持续增强。按照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构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等四重保障,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大病集中救治、家庭医生签约、巡回医疗帮扶等五项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脱贫攻坚“抓人饮”,从人民群众取水、输水、净水等各环节,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每一位群众喝上干净水、卫生水。脱贫攻坚“抓文体”,全面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配齐配优村级文体设施,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既可“文明其精神”,又能强健其体魄。这一系列有力举措,为广大人民群众除病魔、强体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牢牢把握干群关系深度转变这个核心,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干部精气神,实现新突破。寻甸县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县级领导深入战区指挥,科级干部深入村组驻村,帮扶干部深入群众帮扶。全县47名县级领导、1800名包村科级干部、11627名机关党员干部头戴小红帽,胸前佩戴党(团)员身份徽章,放弃双休和节假日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工作,896名驻村队员真蹲实驻,纾难解困。在长达数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在扶贫一线忆初心、担使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接受了一次更为直接、更加有效的宗旨意识教育,干事创业精气神实现了新的飞跃。

  二是干群一家亲,实现新发展。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给贫困地区的群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强烈冲击,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和长期的贫困状态形成巨大反差,再加上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能力不强,甚至出现违纪违法等情况,导致个别地区干群关系一度较为紧张,县乡干部不深入村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群众不信任干部,成为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地方发展的堵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级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亮身份、提精神、用真情,起早摸黑进村入户话家常、访贫情、想办法,到田间地头向群众讲政策、同劳动、解难题,到群众家里与群众一起清扫庭院、收拾屋子……干部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既让干部在具体事务中得到了锻炼,转变了作风,又推动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交流沟通,改变了部分群众对干部的抵触情绪,促进了干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实现了干群关系的深度转变和健康发展。在脱贫攻坚考核验收中,寻甸县的“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为接续推进乡村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牢牢把握精准方略深入人心这个要求,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寻甸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准理念不断拓展深化,逐步贯穿到扶贫实践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扶贫实践的伟大成就得益于精准方略的贯彻实施,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也在扶贫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精准方略的重要意义,逐步掌握了精准的工作方法,这是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产业发展中,除制定全县产业扶贫总体规划外,还制定了特色产业专项规划和到乡、到村、到户产业扶贫方案,对于各乡、村、户发展何种产业,是否可行,如何实施,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逐一研究论证,以“精准”推动产业落地生根并持续发展;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精准锁定搬迁对象,精准制定搬迁方案,坚持村庄规划与周边环境相映衬,与当地文化相整合,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相衔接,以“精准”推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实现;在务工增收中,实施订单、定向劳动力培训,把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基础条件、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精准”提高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出的实效;在兜底保障中,寻甸县开展了城乡低保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彻底解决“人情保”“关系保”“搭车保”“错保”“漏保”等问题,以“精准”确保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充分实现党和国家对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依然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牢牢把握“精准”这一要务,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建立产业持续帮扶机制。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持续做文章,因地制宜选准主导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品牌产业适度规模发展。产业扶持项目要着眼“培优”“育强”,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推动产业发展上水平、有规模,并逐步实现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的转变,覆盖所有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要建立防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巩固情况,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特殊人群的动态监测力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乡镇属地监测责任、县直部门管理责任,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消除返贫风险。要建立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在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夯实的基础上,持续落实涉农资金优先用于产业发展,优先支持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明显成效的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促进村集体有钱办实事、有能力办好事,调动村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增强村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要建立完善东西部协作持续帮扶机制。牢牢抓住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紧盯产业发展项目,争取保持资金投入力度,建成一批“利长远、惠民生”的产业实体。紧盯干部交流,持续加大干部人才选派交流力度,做实“培训”这篇文章,进一步促进人才交流。紧盯劳务协作、消费协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积极拓宽群众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要建立乡村振兴以点扩面推进机制。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精准战。从乡村振兴时间要求和目标任务上看,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防止一哄而上、急功近利,也要防止顾此失彼、零敲碎打,要注重典型引路、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集中发力创建一批农旅融合示范村、产业兴旺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组织振兴示范村、治理有效示范村等。通过创建示范,以点带面,以线连片,逐步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作者:朱石祥

责任编辑:赵家琦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