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动态 >> 正文
梁河县:“八小工程”激发自主脱贫“大动力”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2日 17:42:51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创新开展感恩思进系列活动,以“八小工程”为载体,通过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守、向身边的先进学习、崇德向上向善、知荣辱明羞耻、自己劳动成果更甜、党的政策暖人心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摈弃“等靠要”思想和安贫守贫观念,树立奋斗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汇聚脱贫攻坚强大精神力量。

  “小喇叭”传递脱贫“大能量”

遍布各村的“农村小喇叭”工程

  梁河县率先在全州启动“德宏边疆好声音——农村小喇叭”工程试点工作,按照“探索经验、分步推进、实现覆盖”的思路适时推广,逐步实现全县覆盖,通过“州县乡村组”五级广播平台进行联播,用单向灌输的方式传播信息,让群众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在家里休息,都可以随时随地收听。

  与此同时,采取“共办广播”的形式,推出“干部走进广播室,喇叭架起连心桥”栏目,让全县各职能部门领导干部拿起话筒录制节目,让各乡镇“草根名嘴”走进广播室,鼓励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自立自强意识,引导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小喇叭”开播后,广泛宣传脱贫致富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通过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成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好帮手。“小喇叭”开播以来,共播出专题节目150余期,有效发挥了宣传政策的“大阵地”、传授技术的“大平台”、倡导文明的“大讲堂”作用,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传递了脱贫攻坚正能量。 

  “小公约”定出脱贫“大规矩” 

  村规民约是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本土化、具体化、生活化的表现形式,用村规民约塑造人的精神、提振村民精气神,是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各村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村规民约,充分激发村民的自治功能,完善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起到了“秩然一方乡土、自治一地乡民、敦厚一方民风”的功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脱贫观念。

  “要感恩思进,自觉配合村组干部工作,采取非正常手段对抗村组集体决定的,半年内不得提出享受正常补助的申请。”这是小厂乡小厂村村规民约的内容之一。通过村民“自己订的规矩”来约束村民自己,通过对村民切身利益的制裁,触动他们的“奶酪”,倒逼他们崇德向上向善。

  有的村还规定“政策不养懒汉”,谁家要是有青壮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村民小组就开会研究,在产业帮扶、资金帮扶上削减该户的份额,直至取消该户的资格。在这样的村规下,全体村民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逐步养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目前,全县自然村均完成村规民约的修订,共修订村规民约近400份。

  “小砂石”撬动扶贫“大格局”

群众自发参加环境卫生整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过程中,梁河县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景”的设计理念,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让群众全程参与村庄改造的规划、设计、实施、监管和验收,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采取“生产奖补、劳务奖补、材料奖补”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实现“合作共赢”,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勐养镇以政府采购砂石水泥等材料,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进行全镇入户道路的硬化,覆盖全镇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37个村民小组,硬化道路25570.5米,硬化面积85863.72平方米。

  据统计,全县实施进村入户道路硬化项目工程总投资858万元,政府项目资金投入45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3万多工时折资400多万元,小小砂石撬动了全民动手建家园、共同脱贫的大格局。此外,梁河县的很多公共建设项目都采取这种“奖水泥、补沙石、群众自己动手搞建设”的模式,通过以奖代补,进一步改善了村庄的路、水、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让村庄旧貌换新颜。

  “小积分”换来脱贫“大变化”

群众用积分换取日用品

  梁河县探索采取“爱心超市”“道德小屋”“时光银行”等做法,通过“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到卫生保洁、整治户容户貌等公益活动中,鼓励贫困户真正动起来。

  村民按照参与时间、工作强度等相应标准获取积分,积分存入“爱心超市”或“道德小屋”,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相应价值的生活用品。在积分能够兑换生活用品的激励下,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劳动,有尊严地接受生活帮助,积极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改掉“坐地等帮”的坏习惯,树立脱贫信心与志气,积分兑换成了群众互学互比互促的一个新舞台。

  九保阿昌族乡勐宋村开办的“爱心超市”,以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移风易俗、勤劳致富表现以及参与村内公益事业等为内容,按照标准获得积分,每积1分原则上抵现金1元,积分不能兑换为现金,可用积分兑换相应价值的生活用品。目前,该村已有1100余人次参与到“爱心超市”公益积分活动中。

  九保阿昌族乡九保村的“时光银行”,是以积分鼓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典范。“时光银行”以“志愿服务时间货币化+时间货币兑换实物奖励或服务”的方式,吸纳180多名党员群众志愿者参与九保村基层治理工作。志愿者分为环境整治组、政策宣传组、扶危济困组等6个志愿组,按照一小时志愿服务活动积一分的方式进行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也可以换书籍,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时光银行”。

  “爱心超市”“道德小屋”“时光银行”让群众积极参与村寨的维护管理,成了创新基层治理的“新招数”。

  “小板凳”引出脱贫“大道理”

田间地头的“感恩思进”宣讲

  梁河县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成立脱贫攻坚“感恩思进”办公室,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好由“物质经济脱贫转向思想精神脱贫”的根本问题,通过宣讲把感恩思进的种子植进父老乡亲的思想认识里,让广大群众感党恩、思进取。

  梁河县委党校罗发清老师个人到基层宣讲310余场次,以“民族语言”“草根语言”“乡村土话”宣传政策、开展感恩教育,有效破解部分群众“习惯穷”“争当穷”“无奈穷”等思想顽疾,效果十分明显。勐养镇芒轩村建档立卡户何从流身患三级残疾,听了“感恩思进”宣讲后深受触动,他思前想后,主动提出要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此树立起自主脱贫的思想意识。河西乡阳塘村杨转流对政策理解不透,总认为他未能纳入建档立卡户是有人“整”,思想一直不通,怨气满天。罗发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让他茅塞顿开,随后找到罗老师说:“你讲的我听懂了,我本是不符合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条件,几年憋的气终于顺了。”

  据统计,“五用五化”宣讲队成立以来,梁河县先后开展宣讲1119场次,教育群众56260余人次。“万名领导上讲台”授课宣讲739场次,听课党员17861人次。群众端着“小板凳”就在家门口听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受到感恩思进教育,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小故事”讲出脱贫“大哲理”

  梁河县深入挖掘脱贫攻坚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讲好梁河脱贫故事,用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人,用身边的感人故事影响人,用身边的新风正气感染人,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标杆,形成“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努力争当脱贫标兵”的良好风尚。

  在讲好梁河脱贫攻坚故事中,一大批鲜活的事例成了“活”教材。李爱清是大厂乡二道河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因缺资金缺技术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戴”上贫困户的帽子,李爱清就一直感到脸上无光。

  “人穷穷三年,志穷穷三代。”一直是李爱清的励志信念,她心里一直都铆着一股要改变现状的劲。在惠民政策的帮扶下,李爱清建了猪圈,领到了4头能繁母猪,目前她家的能繁母猪增加到了30多头,年收入达到4万余元。

  李爱清的“口袋”和“脑袋”同时富起来的故事,激励了一大批贫困户自主脱贫。赵加胜是小厂乡小厂村的一名阿昌族村民,因其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家庭贫困而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他人穷志不短,积极发展黄牛养殖和黄精种植,主动提出退出贫困户,主动把扶持政策让给更需要的人。从“可以安排我脱贫”到“不用为我再安排什么了”,赵加胜的“两次安排”,赢得了村民们的钦佩。

  身残志坚的罗启奖是平山乡罗新寨村民,虽然身体残疾,但誓要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他总是说:“人生路靠自己走,不入卡户照样奔小康”。罗启奖选准项目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生活富裕起来,还带动了周边建档立卡户4户、残疾户2户一起发展生产,共同致富奔小康。

  一个个生动的脱贫攻坚“小故事”,让群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安贫可耻,脱贫光荣”“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脱贫不等不靠,致富用力用脑”的思想观念在梁河县广泛深入人心。

  “小榜单”亮出思想“大转变”

  梁河县创新开展张榜上墙、亮出美丑的“红黑榜”制度。通过“红榜”宣传弘扬正能量,通过“黑榜”对不文明行为点名亮相,借助社会舆论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的不良风气,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群众“向上、向善、向美”的热情和信心。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评比“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民族团结星级家庭示范户”等大力传播正能量,营造了良好的文明乡风氛围,群众“争贫、争低保”的情况得到杜绝,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河西乡来连村19个村民小组共有32名保洁员,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保洁员,来连村制定了“红黑榜”制度。村里给每个保洁员划定责任范围,划片区管理,每月对他们进行考核、评比,工资与考核等级直接挂钩,不合格等次的人员,从次月起取消从业资格并扣除上月工资。小小“红黑榜”唤醒了村民对提升人居环境的自觉性,有效地破解了光拿钱不干活、政策养懒汉等难题。

  “红黑榜”制度的推行,起到了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的作用,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群众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小舞台”跳出脱贫“大氛围”

  梁河是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当地相关部门就以山歌、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引导群众感恩思进,效果事半功倍。

  梁河县组建了山歌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集市以山歌对唱的形式把脱贫攻坚、民族团结等好政策变成和谐押韵的曲调,在集市上、在田间地头开展别具特色的政策宣传宣讲。动人的山歌宣讲,唱响了脱贫攻坚好政策,唱对了群众的胃口,群众听得津津有味。

  5年来,梁河县开展送戏下乡演出430余场次,创作的扶贫扶志主题快板说唱《精准扶贫暖人心》、小品《懒汉脱贫》等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党和国家政策那么好,给我们老百姓很多关心帮助,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福’字,为什么有的人要争个‘穷’字来贴。我们要自立自强、鼓足干劲,让我们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干赢其他村寨。”观看演出后村民张世能感慨地说。

  云南网记者:期俊军

责任编辑:赵家琦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