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暖,万物盎然。踏入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龙街镇上村村下村小组,缕缕菌香扑面来。田园里那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永平县龙街镇锦鑫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牌子激荡起千层涟漪。
缓缓剥开覆盖在田垄上的稻草桔杆,菌杆白色、伞面赤红的赤松茸成群成簇地探出头来,肥嘟嘟的,十分讨人喜欢。轻轻掀开穿戴在土墒上的薄膜衣,一朵朵乳白色的羊肚菌铆足了劲往上磳,鲜嫩肥厚像把“伞”。穿梭在整齐划一的架子里,一层层菌棒整齐排列,香菇盛开,朵朵圆润饱满。
“2021年种植并销售了140多吨,产值达1000多万元,不仅荣获了云南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还荣获了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这个最高荣誉。”“2022年丰收在望,预计总产量达到150吨,第一季度已经销售50吨。‘桑枝食用菌立体循环’效益确实不错。”基地负责人、合作社理事长马劲柱和上村村基层供销社主任许斌一唱一和,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成就感。
永平县龙街镇锦鑫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始建于2013年5月,发展壮大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现有基地206亩,标准大棚150个1200平方米,菌农130户,产品主要销往河北省、山西省以及四川成都、云南昆明、大理等市场。一年四季,上村村以及周边的普渡、邑俚、田心、安吉、龙街6个村脱贫退出人口大多被吸纳进基地就业。2016年至今7个年头,合作社累计发放务工工资420万元。
“我以前都是去厦门打工,挣的钱也不多,自从村里建起了食用菌基地,每天保证有80元以上的收入,而且还有时间照顾家里,所以我就回来了。”“不能弄断,弄断就没有卖相了,价格会大打折扣。”大棚内,马稳花、马庆梅和马安琴三位大姐不时俯下身子,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地将赤松茸从菌田中挑出来。三人心中,每一朵菌子都是挣钱的宝贝。她们同村里其他70多户农户一样,将自家土地以每年每亩1200元的租金流转给合作社,同时又返聘在基地做“长期员工”,每月增加收入近3000元,小日子过得不错。
春风细雨,滋润心田。站在制高点,鸟瞰食用菌基地,马劲柱娓娓道来财富“密码”——
得益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的技术指导和州县扶持,合作社积极利用桑树枝条栽培食用菌,解决了育种、市场销售和原料问题,拥有年生产100万棒食用菌的能力,建成了菌类种植区、蚕桑种养区、水产养殖区、白鹅养殖区、蚯蚓养殖区、蔬菜种植区,探索出了“桑园—食用菌—废菌糠养蚯蚓—蚯蚓喂鹅(鸡、鱼)—废菌糠和鹅、鸡粪回田种菜养桑”的生态农业循环链。2020年合作社首次在桑树下试种了10亩羊肚菌,亩产175公斤,创收26万元。旗开得胜后,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将桑园搭建成遮阳棚,在蚕桑树的行距间套种了70亩羊肚菌,亩产200公斤,产值达160多万元。利用桑条生产菌棒30万棒,产值达240多万元。桑园里还养了700多只云南白鹅、800多只土鸡、4吨鱼、5亩蚯蚓。新带动县内博南镇、厂街乡和漾濞县龙潭乡、鸡街乡63户农户成功种植食用菌。
“这个合作社越办越好,我们各家各户都在增加收入,有的三四万,有的一两万,像我这样年纪稍长些的,一年收入也有六七千。合作社就是我们的‘聚宝盆’,每一朵菌子都是我们的‘致富花’!”65岁的姚树芬老人一边修剪赤松茸一边说。
“事实证明,‘桑枝食用菌立体循环’使得六个种养区环环相扣,将原本废弃的桑枝、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在农、林、渔、菌、蔬间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生态、互补增效的目的。”钟情于生态循环农业,热心于“桑枝食用菌循环之旅”的永平县农业推广研究员陈起伟心情舒畅地说笑着。
云南网记者 杨福军 杨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