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围在深山里的小村庄,为了改变穷苦的命运,可以有多坚韧?一个处于时代变革中的小村庄,为了有更多的幸福可能,可以有多努力?
乡村振兴有现成的模式吗?答案是没有。然而这个小山村,却一步一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在这条路上,每一份奋斗都汇成了这个村庄共同的品格:不等不靠,先干再说!
它叫老克田,虽然在深山,却不再无人识。
老克田火了!每天来参观取经的人一拨接一拨。王仕春脸上漾着笑意说:“我和老支书都快赶上导游啦!”
王仕春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柏林乡老克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能带着老克田走到今天,王仕春只有一句话:认准了目标,再苦再难也不能放弃。
王仕春是1992年嫁到老克田的,当时的日子很苦,所有的经济来源只能靠地里的那点庄稼。直到现在,带着襁褓中的儿子背粮爬坡拿去街上卖的情景还经常出现在她的梦中。
之后几年,王仕春和丈夫外出打工,生活才有了起色。后来,为了照顾老人,她回到了老克田村。日子轻松起来的她开始有了帮村里做点事的想法。
王仕春不会忘记,刚分家时粮食不够吃,是左邻右舍给她送来了米;孩子生病,是村里人半夜打着手电筒,陪着她翻山越岭赶到城里的医院;家里翻盖房屋时,瓦片半夜才拉到,村民们二话不说,提着煤油灯、背着背篓来帮着下瓦……“我们这个寨子就是一家人,我拉你一把、你帮我一下,日子才会过得下去。”王仕春说。
2006年,王仕春当上了老克田村小组副组长,她还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一年,刚好碰上国家搞小康村建设,老克田村的入户路被列入项目。王仕春在群众会上对大伙说:“修路需要我们自己投工投劳,你们愿不愿意?”大家齐声回答:“愿意,愿意!”
全村人整整干了3个月,老克田终于修通了进村路。虽然路窄,只勉强可以过一辆小马车,但大家走在上面,还是觉得幸福极了。
王仕春所做的一切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老村长带了她3年后,放心地把接力棒交到了她手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从电视上看到地震的悲惨场景,许多村民都哭了。他们你5元、我10元,零零碎碎凑了760元,交到王仕春手里,请她代表大家把这笔钱送给灾区。
这笔饱含村民心意的钱,被王仕春送到了乡政府。乡领导听说后非常感动,又把这笔钱转到了县里、州里。“我们没有想到,这一点小小的心意竟然让那么多人记住了。”2011年,州农业局的一位领导来到村里检查工作,对村民们说:“我知道你们村子,当时给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的就是你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提出来。”村民们说出困难后,他当即表态,能为村里解决10万元的发展资金。回文山后,这位领导又打电话询问王仕春,最想把这10万元花在哪里,王仕春想了想说:“我想修一条能开着车子进村的路。”
2012年,通过群众自筹,加之各帮扶单位的帮扶资金和之前10万元的发展资金,老克田村终于凑足了34万元,把宽3.5米、长2公里的进村公路修通了。
路修通了,老克田村和外面的世界真正连在了一起。很多年轻人走出大山,到了更远的地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年轻人外出务工过上了幸福生活,而如何带领留在村里的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个问题摆到了村小组班子面前。他们想到了发展产业,除了种植八角、砂仁,村里还可以发展甘蔗产业。当时,村民杜引明也有同样的想法。
2017年,杜引明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要想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思来想去,杜引明觉得还是应该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他找到王仕春,说:“大嫂,现在还有没有种甘蔗的项目?我想种!”
连片种植甘蔗,需要流转村民的土地。2018年1月末,正是隆冬时节,村里召开了甘蔗产业发展的第一次村民大会。村民们强烈反对:“地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不租!”“租出去就不能种粮食了,农民不种粮还能干啥?”……
2月初,村里又召开了第二次村民大会。这次大会邀请了乡长和甘蔗站的负责人参加,他们给村民讲了很多政策、补助方法,发展产业对老克田的好处,村民们听着听着都慢慢点起了头。
第三次群众会后,大家终于同意流转土地。确定了面积、租金,村民们签字画押,87亩土地交到了杜引明手中。
看着这87亩地,杜引明心里也没底,当时他手头只有5000元钱,但马上就要买种苗、付租金、付工钱,他一刻也不敢耽误。“项目一报上去,机耕路一挖通,乡里、县里的领导都来了。我们副县长还专门到地里亲手教我怎么栽甘蔗,我这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在创业路上,杜引明觉得自己并不孤独,有那么多人在看着他、帮着他。
2020年2月,杜引明种下的87亩甘蔗迎来了第一次收获,340吨甘蔗,再加上补助,他有近20万元的收入,还清了债务,刨去成本,赚了2万多元。看着青纱帐似的甘蔗林,杜引明笑着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甘蔗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杜引明也在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地里务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今年他不仅在村里种,还去外村租地种,怕有100多亩了!”村民们说起杜引明,都忍不住赞叹。
从贫困户到甘蔗种植大户,杜引明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县里准备请他去做报告,他不好意思地说:“我只会做,不会说啊!”王仕春鼓励他,不仅要去讲,还要抬头挺胸地讲,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其他人。
脱贫攻坚结束后,乡村振兴又吹响号角。什么是乡村振兴,穷地方的乡村振兴又要怎么干,是不是要投很多钱、做很多项目?这是所有基层干部关心的问题。
今年正月初六,西畴县组织所有乡(镇)书记到临沧市沧源县考察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当看到座座掩映在森林中的村庄,富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干净整洁的街道院落、精心规整过的小花园小菜园、运营良好的民宿客栈……所有人都内心澎湃:原来乡村振兴还可以这么搞!
柏林乡的领导班子也深受启发,决定把基础较好的老克田村作为示范村先行打造。“我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发动群众,就地取材,把这个村子打造成‘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让这里能承载起村民们的乡愁记忆。”柏林乡党委副书记李军说,“老克田村有一股劲,不认命、不服输的劲,虽然偏远,却越来越清晰地闯进人们的视线。”
让村庄变美,是所有村民的愿望。可是钱从哪里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王仕春和村民们商量后决定:不等不靠,先干了再说!
要建美丽村庄,村民们一刻也不想等。没有规划,没有现成的图纸,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到网上搜罗各种好看的小创意,到外面的村寨去取经。从事工程工作的村民杜引程自告奋勇,当起了“总工程师”,动员大家去村边的河里捞鹅卵石,把家里不用的老磨盘捐出来,有车的村民也义务当起了运输员运送材料。乡里的领导几乎每天都要到老克田村走一趟,跟着村民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幅美丽村庄的图景在村民们的手中徐徐展开。
刚开始,建设资金还没有到位,大家自己掏腰包先垫上,杜引程更是投入了全部精力,把老克田村的美化工程当成自己“最好的作品”。这个16岁就外出打工,从15元一天的工钱干到一个月1万多元工资的年轻人,辗转过很多地方,也做过很多工作,但最后还是决定回到故乡,“乡村也能大有作为,我相信这片土地一样能实现我的梦想!”
“老克田版”的美丽乡村让很多人慕名而来,64岁的老支书代泽江更是当起了“导游”,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访客,心里又高兴又得意的劲挡也挡不住。“真没想到啊,我们老克田也有今天!”这是老支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采访当天,记者在村里正好碰上了蚌谷乡法古村的考察团,17人的考察团包括村干部、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参观了老克田村后,一行人啧啧赞道:“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发挥得好,群众都拧成一股绳,要不说老克田能打造成今天这样呢!”“我们法古村也有优势啊,小桥沟水库就在我们边上,我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从曾经的穷苦生活到现在的美好日子,深山里的老克田村走了很长一段路。王仕春总结说: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清晨的太阳照在广袤的大地上,照在密密匝匝的八角林里,照在老克田村民的笑脸上,温暖又生机勃勃。
修通了宽敞的水泥路,王仕春进出老克田村方便多了。那座年轻时让她望而生畏的山梁,现在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逾越。她的小儿子是个大学生,在校时参军入伍,这让她倍感自豪。每次孩子打电话回来,她都会鼓励说:“娃呀,那么大的山梁我们都翻过来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呢?”
撰文:窦文金 徐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