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乡村振兴 >> 扶贫动态 >> 正文
彝家村里“小炉匠” ,小锤声声留乡愁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13日 09:38:10  来源: 云南网—云南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的红河源头,柳丝葱茏,秧苗吐绿,田间地头一派春耕繁忙景象。近日,记者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庙街镇古城村委会东区村,叮叮当当的小锤敲打银器声正从村里远近闻名、传承百年的老字号银器加工作坊里传出。


在叮叮当当的小锤敲打声中,罗云正在银器作坊里打丝 陆向荣 摄

  “我家制作银器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帅气的彝家“小炉匠”罗云,如今是这个作坊的主人。古城村委会,曾是南诏国都城的旧址,东区村是一个纯彝族聚居的村庄,全村90户380人。在罗云的记忆中,爷爷和父亲都是银器制作的好手。然而在那个时代,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普通人家一辈子也买不起几件银器,因此除了少量的银器加工,一家人主要是靠帮人修补锣锅、脸盆等生活用品来维持生计,被人称为“小炉匠”。


村里的小孩好奇地观看罗云一家制作银器 陆向荣 摄

  1997年,15岁的罗云跟随父亲罗维功挑着担子,开始了他走村串户的“小炉匠”生涯。“这个箱子就是当年背各种工具用的。”罗云指着墙角的一个旧木箱说。由于条件艰苦,当年他就是和父亲背着这个木箱,步行到过临沧凤庆、昌宁等地谋生,巍山的五印、牛街、马鞍山等地的村村寨寨更是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修锅补盆的生意已基本没有了市场,但人们对美的追求却越来越高了,各种银器也放下身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罗云说。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巍山银饰除汉族、白族、苗族等民族保留传统的佩戴习俗外,传统的彝族盛装更是将银饰应用得淋漓尽致,闪闪发光的头饰、耳饰、胸饰、手饰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美轮美奂,美艳动人,因此市场对各种银饰的需求很大。


被各种银器装饰得美轮美奂的巍山西山碧清彝族服饰 陆向荣 摄

  罗云的话音没落,手机铃声又响起来了。接通电话,原来是玉溪的老顾客黄换芬向他订购了价值6000元的帽扁100对。“原来我走村串寨背着模具帮群众加工戒指、手镯等银器,2005年也曾在庙街集镇上开过铺子。如今随着市场销路越来越好,就直接在家里加工,顾客上门订制或通过网络销往周边县市及青海、广东等地。”罗云说。


罗云制作的银器成品手镯、戒指 陆向荣 摄

  熔银、拉丝、点银珠、上珐琅……一道道工序下来,罗云的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由于罗云制作的银器工艺精湛、价格适中,因此很受大众的喜爱,如今他每年加工银器17000多件,经济收入达25万多元。“银器制作不仅是个精细活,也是个体力活。”罗云说,30多年来,他制作了无数的银器,虽然很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罗云制作的各种银器 陆向荣 摄

  在罗云家,记者还遇到了年轻小伙刘靖峰,他在作坊里学习银器制作两年多时间,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如今在巍山能熟练制作银器的艺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只有把手艺传下去,才算对得起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让罗云欣慰的是,在日常的银器制作中,除了父亲和妻子的支持,连12岁的女儿罗睿莹也特别喜欢银器制作,每到周末节假日回家,就帮着父亲打下手。


徒弟刘靖峰(左)向罗云学习攒花技巧 陆向荣 摄

  小锤声声留乡愁。“如今最大的心愿,就是向相关部门申报巍山彝族银器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手工银器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罗云说。

  撰文:陆向荣

责任编辑:姬祥虎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