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乡村振兴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云南金平全力以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4日 17:15:00  来源: 云南网-云南乡村振兴

  初冬的暖阳,照耀着云岭大地,万物依旧生机勃勃。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成片的香蕉林、一排排橡胶树、长势正旺的甘蔗、随处可见的木薯、反季节的人参果……这些都是当地群众的致富产业,也是记者金平之行中印象最深的场景。

  金平县,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在顺利脱贫摘帽后,又成为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金平县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增收、提质量”的要求,趁势而上、接续奋斗,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更加扎实的工作确保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日前,云南网云南乡村振兴采访团队深入金平县,走访脱贫群众和“直过民族”村寨,看产业发展、看村容村貌,记录边境小康村建设,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金平各族群众如今的幸福生活。


航拍兴发岭村
 

  反季节人参果,成为新兴致富产业

  “种植人参果,千万要做好病虫害防治,施肥也要注意,不可多也不能少……”在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顶青村委会地棚村的反季节人参果种植基地里,一场现场教学活动正在进行。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围着技术专家“取经”,对于大家的疑问专家也一一耐心解答。


人参果种植现场教学
 

  这位人参果种植专家名叫陶成喜,来自昆明奋发友联科技有限公司,他与地棚村的结缘要追溯到三年前的一条抖音私信。

  早在2019年,以香蕉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地棚村就遭遇了棘手的黄叶病问题,村民们深受其害。听说西双版纳、石林等地的人参果种植发展很好,盘进清决定自行前往实地考察学习。回来后,他拿出仅有的6000元发展人参果种植。买来了种苗,盘进清又在抖音上学习种植技术,偶尔刷到陶成喜的视频,他被其专业的农业知识所吸引,并向陶专家发私信求教。就这样,陶成喜与地棚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盘进清当年种下的4亩人参果给他带来了约8万元的收入。看到有了致富带头人,当地政府也拿出资金鼓励村民转型,按普通村民每亩补助500元,低收入人群每亩补助1000元的标准补助村民,同时还请来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技术指导。


人参果和香蕉种植产业
 

  很快,越来越多的村民成功改种了人参果。如今,地棚村的反季节人参果种植已发展到6000多亩,成为村民喜爱的新兴产业。

  采访当天,盘进清开着自己的车,接送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的陶成喜。“我买了车,还开了一家农资店。未来,我希望村里家家户户都能‘尝到’人参果的甜头!”盘进清笑着说。

  拉祜村寨的蜕变“密码”

  顺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记者来到一个群山环绕、鸟语花香的村子——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下新寨村委会兴发岭村。村内整洁的道路、干净的庭院、绚丽多彩的墙画,让人误以为走进了“童话世界”。


兴发岭村新居建设
 

  兴发岭,意为“兴旺发达之岭”,是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的拉祜族村寨。世居于金平县者米、勐拉、金水河3个乡镇的拉祜族(苦聪人)曾长期过着与世隔绝、居无定所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当地拉祜族群众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说起家乡的变化,曾经的“民族工作队”队员李金明向我们道出了蜕变“密码”。“上世纪50年代以前,兴发岭拉祜族(苦聪人)都住在中越边境的莽莽原始森林中,过着钻木取火、游耕游居、采集狩猎、结绳记事、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生活。”李金明回忆,直到2009年9月,38户拉祜族搬迁至距离乡政府6.7公里的小山岭上并起名“兴发岭”,至此,兴发岭基本的住房、用电及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兴发岭村村容村貌
 

  时间来到2012年,拉祜族(苦聪人)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工程启动实施。兴发岭村重建扶贫安居房,改变人畜混居的居住环境,实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素质提高、民生保障等五项工程,完成了“四通、四改、四有、三达到”目标,并开展技能培训。“如今,兴发岭村发展了香蕉、橡胶、木薯、阳荷果等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者米乡乡长王秋洁说,2021年兴发岭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余元,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到快步发展的转变。

  “如今,生活变好了、寨子变美了,我们也有钱了。村民们买了货车、小轿车,村里还嫁来了5个外地媳妇,也有了大学生……”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兴发岭村村民小组长李成文的欣喜溢于言表。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从小学开始,妹妹就一直享受政府的补助,她能成功考上大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金平县金水河镇龙凤村村民罗云华说,她的妹妹在去年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布朗族大学生。


航拍龙凤村全貌
 

  龙凤村,是一个边境布朗族村寨,与越南仅有一山之隔。龙凤村有了“直过民族”大学生,只是金平县巩固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记者也了解到,目前该村已有了3个布朗族、2个苗族大学生。

  近年来,金平县持续压实控辍保学“双线四级”工作责任,用好依法控辍“四步法”工作程序,多举措落实“雨露计划”帮扶政策……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补助1198户367万元。


龙凤村村民告别原始村落搬进新居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除了教育,龙凤村的住房、人居环境提升等也紧跟全省步伐。“脱贫攻坚胜利后,村民告别了过去居住的原始村落,搬进了新房,如今还要住得更好。”金水河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陈富荣介绍,依托我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项目,目前村内正在进行农房改造,共涉及30家住户。

  “有的住房需要进行人畜分离,有的住房需要进一步避免地质灾害……我们要让村民的住房实现功能提升,外观更美,居住空间更为便利、卫生。”陈富荣满怀信心地说。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龙凤村的甘蔗、瑶药产业渐成规模,部分青壮年远赴广东、浙江、深圳等地打工,留村村民也能在家门口找到营生,小小边境村里,到处都是为幸福奔忙的身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氛围愈发浓厚。

  云南网记者:杨苑 姬祥虎 夏方海 曹路遥

责任编辑:张晓晖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