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风里雨里走进我家里,摸铺盖、看米缸、一条松木板凳连着我和你哦咿耶……”在2016湖南卫视春节晚会上,一首《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唱出了总书记的百姓情缘与浓浓的扶贫情怀,打动着所有的观众。
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走红,讲述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走访时,与苗族大妈石爬专交流的故事。当时,习近平走进贫困户石爬专家中,因为石爬专家里没电视,认不得总书记,她问习近平,“该怎么称呼您?”习近平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务兵”,并称64岁的石爬专为大姐。
40多年,从梁家河知青开始,历经村支书、正定县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工作岗位虽然在变化,而他不变的初心就是扶贫。
习习足音总关情
十八大当选总书记后,习近平国内第二次考察就到河北阜平县聚焦扶贫工作,三年新年的第一次考察都选择贫困地区,十余次国内考察关注扶贫工作;三次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第一次中央工作会议研究扶贫开发……毫无疑问,十八大之后,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扶贫开发工作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在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庄严宣示。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后仅一个多月,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河北省阜平县专门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他30余次到国内各地考察,有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问题。
从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骆驼湾村,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从大雪封山的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到革命老区贵州遵义花茂村。四年来,他访真贫、看真贫,翻山越岭、风雪兼程,以不懈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贫困角落。
这些贫困地方,他去过后依然会放在心上。他曾透露,他去考察过的这些地方,有关部门都派人进行“回访”,有的打招呼,有的不打招呼。看到当地是在认真抓落实,他欣慰地表示“这很好。”
习近平给自己也给全体党员干部定下了目标:到2020年实现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国家统计局2016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年的7017万人减少到5575万人,减少144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上年的7.2%下降到5.7%。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一直心系扶贫,就是希望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老百姓过得好不好?习近平希望自己亲眼去瞧。为了访真贫、看真贫,他每次考察扶贫,都特意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去调研,而且要求“不要临时收拾,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他会问得很详细。在河北省阜平县困难群众唐荣斌家,他盘腿上炕,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他会看得很仔细。在宁夏泾源县杨岭村回族群众马科家,他掀开褥子看炕垒得好不好,问屋顶上铺没铺油毡、会不会漏雨,电视能看多少个台。来到厨房,打开灶上的大锅盖,看里面做着什么好吃的。
在亲历群众看来,他很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他会用瓢舀起缸里的水,尝上一口,会接过主人递过来的土豆,掰一块吃,还会和乡亲搀扶着走在雪地上……
对群众的困难,他很放在心上。在安徽省花石乡大湾村,他听说汪能保爱人一年药费要花两三千块钱,他当即表示,扶贫机制要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在内蒙古伊尔施镇林业棚户区,他看到郭永财家的简陋住房后十分关心,向当地干部了解棚户区改造时间表 ,听说这片棚户区已经列入明年计划,他表示满意,并对老郭说,希望你们住房条件尽快改善,日子越过越好。
看到群众过上好日子,他会很高兴。在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看到麦田长势很好,他高兴地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在宁夏大湾乡杨岭村,村民称赞党的政策,他拉着马克俊的手说,看着你和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很高兴。
在他的重视和推动下,从2012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221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2016年2月,习近平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75岁的村民彭水生激动地握住习近平的手,质朴地竖起大拇指:你呀,干得不错嘞!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云南扶贫热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