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特别推荐 >>  正文
重温经典 细数习近平那些妙趣横生的“脱贫攻坚”典故与比喻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14:31:00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善用诗文典故,也常用形象的比喻生动阐明治国理政之道。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贫困问题,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也一直是习近平牵挂的事情。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希冀。在他的各项会议、讲话中,我们总能听到各种诗词典故穿插其中,给看似乏味的报告增加一份趣味感,给严肃的讲话平添一缕文化气。

  这些年,习近平对于扶贫工作都用了哪些典故以及精彩比喻?

  小编今天总结了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习说”典故与比喻,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慢慢品味吧!

  典故

  愚公移山

  【习语】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出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解析】

  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的讲话中,用“愚公移山”的典故,意在指出,做好扶贫工作需要有愚公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方能达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良好成效。

  因地制宜

  【习语】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说

  【出处】

  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解析】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气候、土壤、水源的差异,不同的贫困地区有各自发展的特点和潜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就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用“因地制宜”这个词语指导脱贫攻坚工作,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

  对症下药

  【习语】

  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出处】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三国志·魏志·华陀传》

  【解析】

  追本溯源,每个地区、每个家庭有不同的贫困原因。唯有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习近平引用“对症下药”这个成语,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在扶贫工作中,只有对客观情况采取相应办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妥善解决贫困问题。

  名句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习近平《摆脱贫困·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典出】

  汉·刘向《说苑·政理》

  【释义】

  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这段话是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关于“治国之道”的问策。他的回答是:“爱民”。怎么做?他举出了反例:让农民错过农时、赋税过重、徭役频发、劳民扰民。在农耕时代,是否按照农时耕作,是农民一年生计的决定因素;赋税和徭役的程度,也决定着人民的负担轻重。而在今天,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给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民间的创造力涌流,取消各种条框与限制,不与民争利。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30日)

  【典出】

  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释义】

  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在中国画史上,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民众的生活状态。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郑板桥,在这里继承了同样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风雨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官之至难者,令也。”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

  明·海瑞《令箴》

  【释义】

  最难做的官是县官。

  “治乱绳,不可急。”

  ——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典出】

  《汉书·龚遂传》

  【释义】

  解开一团乱麻般的绳子,不能着急,需要慢慢理清头绪。

  三个精彩比喻

  从习近平对扶贫工作的三个精彩比喻之中,可以读出“治扶贫若烹小鲜”的智慧,更能够读出对扶贫工作的严实要求,以及蕴藏在背后的民生大爱之情怀。各级各部门和党员干部要拿出“绣花”精神,防止“手榴弹炸跳蚤”、栽“盆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扶贫工作要能够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绣花”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要继续选派好驻村干部,整合涉农资金,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大家知道,绣花必须凝神静气、心无旁骛,一针一线都不可马虎,才能绣出活灵活现的图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像绣花一样足够精细、下足功夫,才能实现真扶贫、真脱贫。只有拿出“绣花”的精神,才能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分毫不差、精准滴灌、提高效益;只有拿出“绣花”的精神,才能在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

  “手榴弹炸跳蚤”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两会上说,坚持精准扶贫,不能“手榴弹炸跳蚤”。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其实,这是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亟待整改。是啊,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曾说过,他花时间最多的工作是扶贫,他心中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关键在精准。试想,如果没有对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精准扶贫如何能够做到?识别不精准的扶贫,老百姓有个形象的说法叫“高射炮打蚊子”,与“手榴弹炸跳蚤”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使扶真贫、真扶贫失去方向、失去着力点,犹如雾里看花——哪怕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相反,正是坚持精准扶贫,防止了“手榴弹炸跳蚤”的情形,我们的扶贫工作才取得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巨大成就: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

  “盆景”

  2015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立下军令状,好干部要到扶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练。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人口都要脱贫,所有贫困县都要摘帽,这既是底线任务,更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而要尽快补上这个短板,就非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功夫。偏离了“精准”的扶贫,与“盆景”何异?“盆景”有哪些表现?即脱贫工作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玩数字游戏,实际上是政绩观和作风上出了偏差。偏离了“精准”的扶贫,极有可能异变为“数字脱贫”——这不仅与中央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格格不入,还会对扶贫工作造成严重危害。对扶贫脱贫工作中误国误民的“盆景”,要人人喊打。用习近平的话来说,杜绝盆景就是“要把数字誊清见底,排除水分,挤干水分,虽然你们拿出来的这个数字好像不太好看,但是我觉得实际上很好看,它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数字。”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

  云南扶贫热线出品

责任编辑:翟芯冉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