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共担责任 脱贫攻坚——致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一封信》刷爆昆滇朋友圈,引起大家广泛关注!
2015年1月
习近平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便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之后,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签下责任书,云南在列。
2017年2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脱贫扶贫”主题第一次走进中南海讲堂,四个人现场发言,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就是其中一位。在这发言的背后,扶贫,一直是云南的艰巨任务。
梳理《云南日报》公开报道,云南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的首站调研,操心的都是脱贫攻坚这件事。
2016年8月28日
陈豪履新,省委书记和省长“一肩挑”,首次调研去的是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地震灾区,他勉励灾民要坚定信心、战胜困难,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与全省一道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2016年12月13日
阮成发履新后,调研的第一站选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主题同样是脱贫攻坚。
书记和省长首站调研都选择落后、艰苦地区,也显示出云南按时完成脱贫重任的紧迫性。
2017年6月23日
习近平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参加并提供书面发言。
2017年6月29日至7月1日
陈豪率调研组赴昭通市镇雄县、大关县、昭阳区贫困乡村调研,召开专题会,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他在调研中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向全国、向世界作出了“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一个主战场,云南省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开发、决战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向贫困发起了全面总攻。
到2016年底,云南省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的804万下降到363万,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10万。但云南依然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2020年,云南省的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群众既要脱贫解决温饱,还要与全国全省全面同步实现小康,两个不同层级的发展要求叠加在一起,意味着云南脱贫攻坚的任务更重、工作更难、压力更多。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如何做到精准脱贫?靠什么攻下最后的堡垒?
在这封公开信中,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陈豪、 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阮成发给地方官员下达了明确的指令:军令如山、干要精准、迎难而上、拔除穷根。
军令如山!
脱贫攻坚是战斗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完成。非常之役,需特别用心用情用力。
“攻城莫畏坚,攻关莫畏难”,脱贫攻坚,靠的是意志力,拼的是执行力。
“扶贫主战场在县一级,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领导干部要沉到一线,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干要精准!
脱贫攻坚必须靠精准,重点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这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
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代际传递、因病致贫返贫、住房不安全……脱贫攻坚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哪一件事情都是伤脑筋、有难度的事情,非得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唯有用足“绣花功夫”,切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一针一线都扎下去、透出来,才能真正把“精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既要拿出“冲锋队”一往无前的勇气,又要做到“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的精准,大处着眼、细处用力,我们才能打好这场翻身仗。
迎难而上!
面向世界的宣言,群众切切的期盼,时时都在警醒我们,脱贫攻坚来不得半点虚功,容不得半点漂浮。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越到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骨头中的硬骨头”!
愿不愿狠抓落实,敢不敢较真碰硬,脱贫攻坚这个大战场就是考验我们有没有担当、能不能作为的“试金石”。
面对这份艰巨任务的勇气,“必须迎难而上,绝不能有丝毫畏难情绪、厌战情绪、急躁情绪和麻痹情绪。” 用力用心用情,再硬的骨头也能啃下,再艰巨的任务也一定能完成!
拔除穷根!
脱贫攻坚,理念先行。贫穷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落后、思想落后、作风落后。
“改变贫穷现状,十分不易,但更为不易的是彻底拔除穷根,穷根是什么?是‘等靠要’思想这一致穷之根。”
“值得警醒的是,有的贫困县‘穷帽子’久戴成习,致使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了、严谨务实的作风松懈了、创新创业的精神缺乏了。” ……“一处弛则百处懈”,如果任由这样的问题存在,全省36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就必然会出现“破窗效应”。
脱贫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前行。只有贫困地区的群众有了奋斗的思想和能力,他们才能真正脱离贫困,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奔向小康之路。
脱贫岂是终点?跨越才是梦想!
在党中央的号令之下,云南上下正全力以赴投入脱贫攻坚的战场,从村民自主探索“咖啡+茶叶+坚果”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到“彝绣之花”让永仁贫困村“脱胎换骨”,从院士入村帮扶拓宽澜沧脱贫新路到滇沪对口帮扶……自去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岭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个个精彩而动人的脱贫故事。
脱贫岂是终点?跨越才是梦想!脱贫攻坚的目标已定,剩下就是一件事——干!
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人一户的铮铮誓言,唯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满腔热情、充满智慧,把云岭大地上那一块块还存在着贫困的地方,绣成一幅幅美丽亮眼的新“云南画卷”。
共担责任 脱贫攻坚
——致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一封信
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一役,是震烁中外、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业。响应于伟大的号召,我们已向党中央郑重签下脱贫攻坚责任书,向党中央毅然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人生能得几回搏?面对沉重的责任,耳听嘹亮的军号,我们要鼓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铆足“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劲头,撸起袖子,敢拼敢搏,敢闯敢创,兑现如期脱贫的“军令状”。
军令如山。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主战场在县一级,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要求牢记于心、贯彻于行,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切实担当起来,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沉到一线,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要把各个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发动起来,把各族群众的力量和方方面面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勠力同心,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遂行军令,践行使命。
干要精准。脱贫见实效,精准是基础。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抓住精准这个要义,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彻底摒弃大水漫灌式的工作方式,——无论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还是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要求,都要紧紧扭住“精准”二字抓落实,真正把进村入户、因贫施治、一户一策等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脱贫绩效真实可信、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迎难而上。脱贫攻坚是一场气势恢宏的战役和系统工程。要焕发“乌蒙磅礴走泥丸”的精气神,绝不能有丝毫畏难情绪、厌战情绪、急躁情绪和麻痹情绪;要科学谋划,因地制宜,用足“绣花功夫”,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情况,我们要坚韧不拔,勇不可挡,扎根群众,共同奋斗。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要落实落实再落实,坚决啃下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代际传递、因病致贫返贫、住房不安全等硬骨头,集中攻坚。
拔除穷根。改变贫穷现状,十分不易,但更为不易的是彻底拔除“等靠要”思想这一致穷之根。穷根不除,贫穷难除。值得警醒的是,有的贫困县“穷帽子”久戴成习,致使艰苦奋斗的意识淡化了、严谨务实的作风松懈了、创新创业的精神缺乏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是治疗“等靠要”等病根的良药。要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注重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发展上“扶业”,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群众工作,痛改不愿“摘穷帽”的陋习。要大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立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同志们,脱贫岂是终点?跨越才是梦想!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近在眼前。形势催人,时不我待。希望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焦裕禄、杨善洲、廖俊波等优秀领导干部为榜样,牢记宗旨,当好公仆,服务人民。我们一定要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到脱贫攻坚具体行动上,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以舍我其谁、志在必得的雄心壮志,率先垂范,一马当先,向着目标发起冲刺,向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资料来源:新华网、人民网、央广网
云南扶贫热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