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包涛 邢路扬)“在脱攻坚的过程中,全县12.88万户农村户籍全普查,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扣好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通过国家和省审计部门的审计,寻甸在资金项目运作上没有一项‘硬伤’……”国检即将来临,对于这两项工作,昆明市寻甸县迎检信心十足,具体是如何操作的,云南扶贫热线记者专访寻甸县扶贫办主任朱石祥,他就相关的经验和大家进行了分享。
精准识别 用“外人的眼光”来做
“寻甸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就是精准识别,从原来的‘大水漫灌式’或者一般式转换到精准扶贫。”谈到扶贫,朱石祥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精准识别是后期所有工作的基础,必须确保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精准扣上,否则后续的“五个精准”都缺少基础支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寻甸想了个“特殊办法”。
2017年7月份,寻甸县选用懂扶贫、懂政策的专业人员以外的人员,以“外人的眼光”实现了寻甸县12.88万户农村户籍全普查,重点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识别标准来查。之所以用“外人的眼光”,目的在于解决基层干部政策执行不清、理解不到位、优亲厚友、因自身利益故意错评等问题。
“这几类问题的剔除,不敢讲百分之百准确,但是基本上达到了‘理想状态’,精准识别的基础数据做到了心中有数。按照标准,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为后面的“精准施策”找准了方向,全县的工作路径也就出来了。” 朱石祥说道。
“精准方面有一个难点,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普惠性质、‘大水漫灌式’的更多。”朱石祥告诉记者,他的理解是从帮扶的角度来讲,精准的最核心要义是“缺什么补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正好“踩线”的群众,也就是缺一样指标,但是又达不到贫困标准,从“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来评判,这类群众会存在“漏评”的风险。
怎么办?寻甸采取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对策,朱石祥举例道:比如某户水不通或水质不安全,但是家庭条件不错,人饮工程是整村的公共服务,那么就把整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这就是根据每一户“缺什么”,再结合基础设施“补什么”。
朱石祥表示,寻甸县尽量避免“满天下大雨”,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问题导向明确,关键还是归功于对农户进行全面普查。
项目资金 给自己请了“啄木鸟”
“据2017年统计,投入扶贫的所有涉农资金为49.33亿元。” 朱石祥表示,寻甸县从制度、监管和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注重效益。
制度上,寻甸县要求所有的脱贫攻坚项目,有主责意识并“接地气”,“接地气”就是结合实际,把基础设施项目,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全部交由地方政府来摸排、申报、实施。目的在于借鉴“他山之石”,其他地方出现过把一些项目交由乡镇扶贫办负责,有些交给企业来做,但是出现了不符合当地实际、基层组织动力不足、工程实施和监管没有积极性等问题。
“县里主导的项目在乡镇实施,那么多的资金,那么大的施工量,监管难免会出现空白和盲点,所以寻甸所有项目均以乡镇作为业主方。” 朱石祥说,乡镇作为业主,中间也有一个难点,就是操作的规范性。为此,由寻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公开招投标,主要为四类型的单位,分别是设计、监理、造价、社会机构审计,乡镇可在中标的企业自行选择。
“设计、监理、造价这三类企业主要解决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建设规范问题,实现所有工程的全覆盖。” 朱石祥解释道,实现整个工程从前、中、后三期均有人监管,质量过硬,项目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寻甸县还邀请社会机构对所有扶贫项目工程和资金进行全覆盖审计,目的在于解决全县扶贫资金量大、面宽、点多等问题,“仅靠县级审计单位进行全部摸排基本不可能,只能抽查或者条块上检查;而审计,相当于自己请了一只‘啄木鸟’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跳出行政框框条条,用第三方的理念,落实项目资金的规范性问题。”朱石祥告诉记者,同时也督促干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认识,引起足够重视,最终按第三方审计机构提出的要求整改。实际运行下来,效果非常明显,整改存在的问题上百条。
此外,寻甸县还积极推进自然村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寻甸县要求所有涉及扶贫的公共项目和入库资金,必须百分之百在自然村进行公示公告,时间上要求长期公示,不允许短期公示,防止出现走形式、应付上级检查等问题。让所有的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作,让老百姓知晓、接受舆论监督。老百姓如有异议,可举报,可上访。“公示制度确保让所有的人民群众了解扶贫做了些什么事情,都享受了哪些社会发展的‘红利’,杜绝少部分群众‘争贫’以及“优亲厚友”的问题。” 朱石祥如是说。
此外,寻甸县检察院和扶贫办联发文件,针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安全进行明确要求。由寻甸县纪委牵头,对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多轮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通过多管齐下、精准施策,寻甸县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运行的机制健全、操作有序、监管到位、成效明显,从审计的结果来看,整个资金项目在运作上没有一项“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