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美编 赵行伟 制图
云南网讯(记者 和茜 李秀春 康平)“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和农作物、花草树木打交道,没想到现在能靠着村里的万亩梨树吃上旅游饭。”鹤庆县西邑镇奇峰村2组村民杨增祥告诉记者,她家在镇里和村里的扶持下开办了客栈,去年梨花节期间,收入达到了五六万元。
发展特色农业,打好新型工业牌,引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鹤庆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县域经济发展,一二三产齐发力,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鹤庆县结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在产业设置上找准特色。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11个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大力扶持发展蚕桑、蔬菜、水果、中药材、奶牛、生猪和藕鱼立体种植养殖产业,逐步改变了全县农业底子薄和“散小弱”的窘况,高原特色农业跃升到一个新水平。
同时,承接、引进符合鹤庆县生态环境要求的工业,先后引进溢鑫铝业、力帆骏马、九鼎铝制品公司和四川其亚铝业等一批企业,做大做强水电铝材产业园,在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开发就业岗位近万个,有效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力。
此外,充分利用县内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举办“梨花节”“文化旅游节”“耍海节”等节庆活动,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推介宣传当地农特产品,大力扶持银、铜、铁器加工和白棉纸、白族服饰、瓦猫等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销售,走出了一条“农、旅、娱、购”四位一体的“文化+旅游”精准扶贫路子,全县手工业和旅游业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去年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39亿元、同比增长1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73元、同比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3元、同比增长10.1%
全县
2014年脱贫1100户4605人
2015年脱贫1210户4874人
2016年脱贫1370户5526人
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达标退出
2017年脱贫3611户13345人
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达标退出
4年累计减少
贫困人口7291户28350人
贫困发生率从13.32%降至1.23%
喜看稻菽满田野
金秋10月,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鹤庆坝子,一派丰收的景象。
近几年来,鹤庆县牢牢抓住脱贫攻坚这个“牛鼻子”,把脱贫攻坚与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相结合,创新机制,聚焦发展,既实现了如期脱贫摘帽,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上下一心聚合力
走进鹤庆县辛屯镇,树木林立,白墙黛瓦,屋前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向远方延伸,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去年10月,面对两个月必须完成2000多套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的任务和请不到工匠的困局,辛屯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李六八建议,发动辛屯镇在外打工的工匠返回家乡作贡献。在大家的努力下,辛屯镇提前完成了任务。”辛屯镇党委书记陈兆斌一脸感激地向记者介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六八去年3月担任辛屯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以后,除了到县里开会、出差,几乎天天住在镇里,为当地脱贫攻坚想办法、解难题,每个月驻村时间没有少过20天。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鹤庆县率先在全省推出由县委常委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担任乡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负责领导、督促、协调、落实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同时,组织县直103个部门,3795名干部,46家县内企业,11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组成县级统筹、部门挂钩、干部参与、社会帮扶的“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走企业、到田间、进院坝、访贫困户,与114个行政村、8252户贫困户共筑脱贫小康梦。
“在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的带动下,我们知道了脱贫攻坚要干什么?怎么干?”松桂镇党委书记杨金奎欣慰地说,现在镇村干部都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通过田间地头走访交流,召开村组群众会、院坝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做到户户见面、户户到会,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家喻户晓,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在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的引领下,松桂镇东坡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特产品,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以“支部+党建+农户”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贫困群众捧上了金饭碗。2017年底,村里还成立了东坡村乡村旅游合作社,以举办东坡“文化旅游节”“山地自行车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目前有6户村民开办了民宿客栈,还有两户正在准备开业的相关事宜,全镇建档立卡户也由原来的1369户减少到112户。
上下一心促脱贫 ,千方百计谋发展。正是有了全县干部群众辛勤汗水的浇灌,才结出累累脱贫硕果。
瞄准问题补短板
“过去我们喝的水是七八月蓄洪积下的地窖水,遇到天干,还不够喝。现在自来水接到了家门口,我们终于喝上了清洁、甘甜的水了。” 六合乡南坡村瓦义自然村小组长绞伟军看着喷涌而出的自来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六合乡,黄坪镇下片、松桂镇东片、西邑镇奇峰三片区的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没有水,不仅发展不了产业,村民的精气神也提不起来。”鹤庆县扶贫办主任董静海坦言,基础设施欠账,制约着发展,能喝上干净水是这4大片区村民的期盼。
为此,鹤庆县聚焦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突出短板,探索“低水高用、异地调水”的建设模式,从2015年起先后实施了燕子崖提水、黄坪下片引水、羊龙潭集中供水、舍茶寺提水“四大片区饮水工程”,建成输水主管网235公里,有效解决了5个乡镇57个行政村、3.27万户11.71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到2017年底,全县9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65641户25.6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达100%。
建设“四大片区饮水工程”是鹤庆县着眼脱贫攻坚,切实推进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鹤庆县超前谋划,健全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资金池”,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覆盖,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4年来,全县共硬化农村通村油路59条355.75公里。至2017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670.33公里,实现了县通高速、乡镇通畅、行政村硬化、30户以上654个自然村通达,并将通村道路串联起来,让“出门水泥路”成了现实。
同时,全力推进电力设施建设,让电力成为脱贫的“先行官”。截至目前,全面完成小城镇、中心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行政村通10千伏和自然村通380伏动力电;新建移动基站197个、共享改造342个,全县基站总数达648个,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4G信号100%覆盖。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一个个建设项目,如明珠般洒落乡村,也如明灯般照亮了村民发展的道路,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同心协力促攻坚
家住鹤庆县下金登集中安置点的尹茂林近来心情特别好。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子就享受了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三项脱贫政策,党的政策着实好啊!”
50岁的尹茂林原来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西甸村委会河南村小组,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2007年他得了颈椎病,家里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自从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不仅把家搬到离城不远的下金登集中安置点,两个孩子上学也有着落了。更让他高兴的是,靠着健康扶贫政策,他的颈椎病得到有效治疗,还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滋润。
只有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鹤庆县系统分析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分类管理,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职能职责,帮助贫困群众学习致富技能,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帮扶成效。
家住六合乡五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字长青,以前主要靠种植烤烟、玉米维持生活。自从村里推广代养土鸡项目后,字长青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代养了1000只土鸡,除了享受8000元圈舍补助外,4个月后,他还领到了1.8万元代养费。
在产业扶贫中,鹤庆县不是简单地给鸡、给牛、给羊,而是实行长、中、短结合,逐村逐组选准产业扶贫方向,引进、培育市场主体,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
经过不懈努力,鹤庆县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91户28350人,贫困发生率从13.32%降至1.23%。
鹤庆县委书记陈绍明“持续发力 久久为功”
“退出贫困县,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已经结束,并不说明我们的工作没有问题和不足。”日前,鹤庆县委书记陈绍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看到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统一思想、正视问题、提振精神、戒骄戒躁、沉下身心,切实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措施、脱贫不脱责任”的“四不脱”要求,防范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抓实巩固提升。
回顾鹤庆县脱贫攻坚这几年的不平凡经历,陈绍明深有感触地说:“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吃苦耐劳、求真务实、奉献担当。这一点,令人欣慰。”
“脱掉了贫困,锻炼了干部。”陈绍明介绍,全县各级领导、挂包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牢固树立“不脱贫不出村”的坚定信念,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实的工作作风,用脚行走、用心丈量、用爱帮扶,推动各项扶贫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地,创造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脱贫成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鹤庆县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党的领导是核心、群众主体是根本、项目支撑是基础、统筹兼顾是关键、创新实干是保障。陈绍明认为,推进后续巩固提升,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做到压实责任、健全机制、持续发力、稳固政策力不减、劲不松。
陈绍明说,鹤庆县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稳定脱贫巩固提升工作长效机制,一步一个脚印,撸起袖子加油干。要通过重点实施产业帮扶巩固提升、就业帮扶巩固提升、教育帮扶巩固提升、健康帮扶巩固提升、生态帮扶巩固提升、社会保障帮扶巩固提升、乡风文明巩固提升、金融帮扶巩固提升、“扶志、扶智”和乡村振兴等10大工程,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脱贫攻坚虽然首战告捷,但只有不断努力,方能巩固提升已经取得的成效;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陈绍明表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巩固提升脱贫摘帽成果,力争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踏上新起点、迈向新征程。
“温馨家园”里的温馨生活
“自从搬到这里以后,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大家也越活越有精神。”在鹤庆县金墩乡磨光村委会绿荫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温馨家园”,几位老人争先恐后地介绍,他们在“温馨家园”里,日子过得很温馨。
绿荫潭“温馨家园”,是鹤庆县结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精心打造的一种易地扶贫安置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在实施绿荫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有部分五保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虽然有政府的资金补助,但因缺乏劳动力等诸多原因,不具备独立建房能力。因此,乡里和村里在征得大家同意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了占地2.4亩,集住房、厨房、餐厅、电视室、沐浴室、卫生间、管理房为一体的“温馨家园”。同时,安排公益人员,对“温馨家园”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温馨家园”由8栋独具白族建筑风格的平房,按照“圆形”结构组合而成,有4条道路通向8栋房子,形成了“里方外圆、四通八达”的布局。
目前在“温馨家园”里安置着5户5名五保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今年快80岁的五保老人罗三妹,原来住在磨刀箐村,去年初搬到“温馨家园”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开心。罗三妹逢人就讲:“全靠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才有今天幸福温馨的好日子。”
“穷人甸”变成幸福村
9月30日,记者来到鹤庆县西邑镇西邑村委会乔仁甸自然村采访,看到村里的党员和村民正在法治文化园开展植树绿化活动。“以前家门口的路,尽是石头泥巴路,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还建起了法治文化园,这些以前做梦都没有想到啊!”今年75岁的寸卡妹老奶奶告诉记者,过去的“穷人甸”,现在变成了幸福村。
被誉为“马耳山下第一村”的乔仁甸村,共有43户白族人家,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是鹤庆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一度被称为“穷人甸”。
今年40岁的寸双福,家里共有4口人,2013年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村里给了他家1头母牛、14只山羊,并对他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安排产业扶贫资金扶持种植重楼和蔬菜。如今寸双福一家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寸双福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他准备依托马耳山的旅游优势开展庭院接待,计划明年3月开业。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家家户户有了增收产业,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乔仁甸村,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
“现在,乔仁甸村处处呈现出安居乐业的新风貌、新气象,村里的文明之风也在悄然兴起。”西邑镇党委书记施鹤松告诉记者,过去村里办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如今,村民们自觉移风易俗,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东坡农家乐开了花
黛瓦白墙、雕花门窗,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宽敞明亮;绿植盆景、大红灯笼,将小院点缀得格外迷人。日前,记者在鹤庆县松桂镇东坡村委会北长村民小组采访时,在青山绿水间看到村民李和佳开的“北长乐”农家乐格外醒目。
李和佳原来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实现脱贫摘帽以后,靠发展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以前种玉米、白芸豆,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收入1万多元。现在,一年的收入达到10多万元。”李和佳的妻子赵润梅告诉记者,镇里的领导看到她家庭院的优势,鼓励引导她家开农家乐,逐步走上了致富路。
共有212户、711人的东坡村,四季花开、生态优美,具备发展农家乐的优势。松桂镇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以“农家乐”接待促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村里专门成立了东坡村乡村旅游合作社,以合作社引领村民开办农家乐、种植百合、养蜜蜂。目前,全村共有6户农家乐客栈、近80户百合种植户、30多户蜜蜂养殖户参与到合作社。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提升东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镇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松桂镇党委书记杨金奎介绍,2016年以来,通过连续举办山地自行车赛、户外越野奔跑赛、诗书画大赛、文学创作大赛、摄影大赛等各类活动,吸引了各方人士和游客到东坡村旅游观光,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