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专题 >> 正文
“赵敏郡主”在洱海边侃“慢农业”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30日 16:39:37  来源: 云南扶贫热线
分享至:

  “这个能生吃吗?”10月30日,“脱贫攻坚的大理实践”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的记者抵达洱源,看到这里的特色农产品——紫色的胡萝卜时,异常惊叹它竟能当水果吃。

  这种紫胡萝卜只能在洱源当地的红土壤里生长,但因经济效益低,农户逐渐放弃种植,已濒临消失。赵敏就是土生土长的洱源人,小时候把紫萝卜当零食嚼的滋味始终在记忆里,挥之不去。在经历了生鲜快销的市场历炼后,2016年底,她开始向当地农民收购紫萝卜,做起了电商,并给它取了个自带网红气质的名字——紫玉萝。

  “这种紫胡萝卜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预防高血压、减缓肝功能障碍、改善视力、预防眼部疲劳等作用,我们刚刚拿到送检报告,说她是‘紫人参’,一点都不过。”在赵敏眼里,紫玉萝入得江湖,更上得庙堂。“西冷牛排点缀点紫玉萝,是不是很高雅?”

  紫玉萝要成大理洱源地标性农产品

  2017年,赵敏同洱源凤宝农业创始人陈子壁、新农人产品运营蔡立彪一起,与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对当地紫皮胡萝卜进行改良并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种植。公司还招募了100多个强大的微商团队,进行线上销售,同时与全国大型商超、知名宅配生鲜公司都有合作,价格也翻了至少3倍。当年就累计卖出200余吨紫玉萝,当地农户增收80多万元。

  几个80、90后的特色农产品电商扶贫项目做得有声有色。10月13日,这家企业还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红色赛道全国金奖。10月19日下午,上百家全国新农人、企业家、经销商相聚苍山脚下、洱海源头,在紫玉萝基地参观体验后,他们被醉倒了。这些嗅觉灵敏、醉心绿色食品的吃货+商人表示,要为紫玉萝代言,把它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

  紫玉萝现在的种植基地是1000多亩,今年总产量预计在800吨,预计为山区农户增收400多万元。 

  紫玉萝的创办带动了当地农户种植紫胡萝卜的积极性,作为市场前景较好的优秀绿色食品代表,赵敏却不着急扩大规模。在她看来,做农业快不了,追求快只会失败。“保证品质才是第一位的。”

  未来三年,紫玉萝将与省农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合作,进行品种改良以及种源保护;引进智慧农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监控,使紫胡萝卜进一步标准化种植,成为大理洱源的地标性农产品,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和老百姓增收。

  “只有先把标准化做好,才会进一步考虑规模化的问题。”这个洱海边长大的金花,微信名叫“赵敏郡主”,确实与《倚天屠龙记》里的赵敏郡主一样,有主见,有自信,更有章法。

  打造绿色食品牌  洱海流域要先行示范

洱源县凤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基地

  近几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洱海保护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未来三年将努力把洱海流域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先行示范区。

  做农业要慢工出细火,紫玉萝的实践似乎更符合这一要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刘宏斌表示,洱海流域的高度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并不利于集约化作业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新兴技术的推广、绿色品牌的创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未来的发展应该是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避免生产上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减少化肥使用量,也为打造绿色食品牌提供条件。

  “大理是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可以把旅游和农业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让农业服务于旅游。”刘宏斌说,农业产业结调整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洱海流域气候宜人、光照资源丰富,还可以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如食用菌。单一的产业结构模式注定风险极高,转型升级还需多方考虑。

  位于洱海之源的洱源县,正在努力做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县里已在洽谈引导老百姓种植中草药、藜麦、胡萝卜等经济作物,同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有机绿色农业。”洱源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龚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营镇、牛街乡发展重楼、党参、白芨等中药材种植,作为本土药品企业原料的种植基地;凤羽古镇以古镇文化为根本,发展“万亩”油菜花种植,既能实现旅游收入,也能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

  “更需抓好大理、丽江两地的游客资源,生产出高品质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农特产品,专门为大理丽江的游客服务。”

  10月29、30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凯昭及其团队,受邀前往洱源,对藜麦在牛街乡的生态推广种植项目进行辅导。这种产品目前在市场上的卖价每公斤高达300元。当地计划用5年时间,用当前国际一流生物技术对土壤进行本色复原,再用3年的时间打造产品品牌,用2年时间进行推广,探索一条融合一二三产业,独具洱源特色的云南高原生态农业之路,使之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产业。

  记者 锁华媛 邢路扬 朱清然 姬祥虎

责任编辑:邢路扬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