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李树军在大坪地住了就快一年了。
李树军的家,在金沙江沿岸的高寒山区,一个叫咪下的地方,交通不便,出行就医都是大问题,一到雨季,泥石流、山体滑坡成了家常便饭。
去年12月29日,李树军搬到了大坪地,离原来的家有110多公里,离宾川县城只有12公里,“非常方便了!外出、看病都很方便!”李树军在村里开起了第一家杂货铺,卖一些日常用品和小零食。田里种着沃柑,农忙时就去忙,有时间的话,还在附近打点零工。
和李树军一起搬来的,还有357人,也都来自至少100公里以往的贫困山区,涵盖了两个乡镇7个自然村,由彝族和傈僳族构成。
大坪地因此多了一个村子,有了一个很好听的村名——尼萨村。尼萨,在傈僳族语里,是“幸福”之意。
这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确定的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当地政府希望,搬迁过来的群众,能够在这里幸福长久。
让群众搬得出来住得安心留得下去
2016年以来,宾川县在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根据“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原则,规划建设2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尼萨村是其中一个,涉及两个乡镇,搬迁户数、人数都是最多的。
2017年7月,安置点破土动工,按照“人畜分离、集中建圈、培育产业”的目标,统筹建设集中安置区,集中养殖区、农业发展区,配套文体活动室、篮球场及水电路网等公共设施。
每人1亩土地,每户10平方米的圈舍,每户从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中分红,零星打工每天领工资……
为让村民们搬得出来住得安心留得下来,宾川县按照“立足资源、发挥优势、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市场化动作”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发展产业,为搬迁贫困户种植软籽石榴和沃柑,在幼苗期,土地以800元一亩出租给企业套种小葱等短期作物,由承租企业提供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长期投资350万元建农光互补项目,通过企业十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每年可为第户贫困户增加3200元收入。
用宣传画促进民族之间的沟通
走进尼萨村,随处可见家家户户的新住房,人均面积25平方米,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楼与楼之间,绿化清洁,景观优美,民族团结的墙面宣传画随处可见。
如果仔细看,还会注意到每户墙顶都有一个标记,或是彝族的,或是傈僳族的。搬迁安置指挥部负责人解释,因为是两个民族聚居,语言又不通,就用图画标记来识别。
据其介绍,民族团结的墙面宣传画,也是为了让两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甚至有的画面,虽然是以一个民族为主要元素,还刻意加入了另一个民族的元素,也是希望能够营造一种融合的氛围。
村民郭登全是傈僳族,略懂汉语。他觉得这样挺好的。以前在山里跟外界也不怎么往来,现在都是邻居了,经常见面,总是会说说话的。“主要是老人,一开始比比划划,现在么,点支烟唱个歌,也就熟起来了!”
记者 锁华媛 邢路扬 朱清然 姬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