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圣龙农业庄园有限公司院内,8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创建云菜品牌,开拓全球市场。”
祥云县龙云公司圣龙庄园
庄园位于刘厂镇,是祥云县龙云经贸有限公司建设的现代农业蔬菜生产标准园之一。该公司属国家级龙头企业,是财政部、商务部的“南菜北运”试点企业,所生产的优质绿色生态蔬菜,除供给国内“南菜北运”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的抢手货,西红柿、葱叶、豌豆等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市场,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60%左右,走出了一条科技引路,质量取胜的成功之路。
土地流转农户变工人
暮秋时节,圣龙庄园依然是绿意盎然,一眼望不到边。据庄园负责人刘文武介绍,庄园起步已经5年,于2013年5月在刘厂镇刘厂社区实施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庄园,规划总面积5000亩,每年每亩给农户1300元的土地流转金,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2.5万亩,既增加了农户的实际收入,也使公司加快了规模化种植发展步伐,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公司发展的互利共赢。
祥云县 龙云公司圣龙庄园 豌豆种植
“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实现了‘四有一无二补贴’。”刘文武解释,“四有”就是农户有土地流转金,部分劳动力到龙头企业上班有工资,公司免费提供吃、住有生活保障,上下班有公交车接送;“一无”是指农户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二补贴”则指享受国家对农户的种粮补贴、县级财政对土地流转户每亩有150元的补助。
刘文武告诉记者,原来农户只是简单地种些玉米、粮食,一年收入也就1000多块钱,有的干脆就荒着。土地流转给我们,我们进行规模化种植红石头番茄、螺丝椒、小香葱、甜脆玉米,农民有了一个固定收入,还能来庄园干活,保底工资在每月2000元(含吃住)左右。这样一年收入就3万元左右。
据介绍,土地流转过来形成规模化种植后,每亩的产值2.5万元,相当于过去10年的产值。3年来,庄园所属的云南龙云大有实业有限公司直接、间接投入脱贫攻坚资金约2000万元,去年荣获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以农为本,源于自然,享受自然”,圣龙庄园探出了一条助农兴业的农业庄园发展模式。
昔日荒山变花果山
作为云南传统农业的主要坝区,祥云县将发展新型经济主体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通过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优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庄园稳健发展。
位于祥云县刘厂镇王家庄村大箐的祥云县泰鑫庄园,创建于2009年2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有水果基地3810亩,当地不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和到庄园务工的收入,渐渐走上了富裕道路。自2013年起,公司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祥云县有“荒山野岭”之称的王府山承包土地300亩,着力打造农业精品庄园,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栽植鹰嘴桃、冬桃、红梨等特色水果和发展经济林,形成了壮观的几大果园和经济林木园。现已注册“滇府”“马锅头”等系列商标,并通过多个品种的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和系列品种的GAP认证。
到目前为止,祥云鑫海庄园种植经济林木50多亩,建成果园200多亩,修建库塘2个,并在库塘沿岸栽植了大片垂柳,生态环境日渐改善,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起到了较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为高原特色农业提供示范
农业庄园用企业方式管理农业,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控制、统一协调,保证农产品统一标准、统一质量,使农产品更具品牌化,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充分整合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截止目前,县内有41家州级以上农业企业、9个省州级农业庄园、69家休闲农业新主体、107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家庭农场,组织新型经营主体与建档立卡户有效结为利益共同体,形成多种稳定增收经营模式。
祥云县2011年被评为云南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近几年来,全县经济总量一直位列云南县域前30名,在大理州处于第二位,农业庄园经济在其中贡献不少。
在乡村振兴和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的新机遇下,祥云将以土地流转为抓手,突出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理念,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以农为本、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标准、动态管理”的原则,整合产业基地、农业园区、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资源,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精品庄园建设,为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提供示范。
记者 锁华媛 邢路扬 姬祥虎 朱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