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纳入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为95859人,占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60%,加上同步搬迁人口6253人,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达10.2万人。原规划内任务32856人于2018年年底已全部搬迁入住;新增任务63003人,目前正陆续分房发钥匙搬迁入住,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迁入住。
怒江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易地扶贫搬迁已经成为怒江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最美丽的风景。
强化构建组织指挥体系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怒江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的头号战役来抓,配强州级指挥部力量,充实县级指挥部力量,实现了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顶层谋划、高位推动,并从各部门抽调了20人的精兵强将,充实和加强州级指挥部力量。
督促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指挥部,抽调人员不少于30人,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州、县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宣传发动、项目督查、后续保障、数据调度等多个工作组,确保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指挥体系顺畅,组织机构运转高效。
压紧压实“两大责任”
第一,压实政治责任。州委书记、州长率先垂范,每月专题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深入一线调研督导至少1次以上。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也带头深入一线宣传动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第二,压实工作责任。怒江州所有易地搬迁安置点都明确了一名州级领导、一名县级领导和一名乡镇领导挂钩联系易地搬迁工作,在工作机制上推动落实州县乡“三级点长制”。
高位推动抓宣传
州委书记、州长率先垂范,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也带头深入一线宣传动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同时,采取干部包保结对、群团组织齐上阵、组建“尖刀班”等超常规措施,进村组、进学校、进活动场所、进农户等进行宣传发动,向群众讲清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算细算清经济、生活改善、子孙、教育、医疗、土地山林和搬迁后续发展“七笔账”。
州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开通“怒江易地扶贫搬迁”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及时发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信息;制作宣传片《一步跨千年》和画册《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通过党校、讲师团、农民讲习所等渠道,强化对全州各级领导干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读、业务培训。编印了傈汉双语版《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读》《怒江新市民手册-易地搬迁新生活指南》《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海报》,发放至搬迁群众和扶贫干部手中,确保政策宣传到户到人。
创新健全制度及措施
州委、州政府研究制定了《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宣传动员10项要求》《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规范化建设18条标准》《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后续发展保障20条措施》《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程质量安全25条保障措施》等13项政策制度和6项方案措施,实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实行挂图作战制,推行“三点长制”,创新打造“EPC总承包”“交钥匙工程”合作共建新模式,进一步规范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全面推行城镇化集中安置
州委、州政府提出“进城抵边”战略,按照“三靠近”(县城、集镇、抵边)原则确定安置点,安置方式以县城安置为主、中心集镇安置为辅,鼓励边境一线安置。原规划内任务城镇化安置比例达83%,新增任务城镇化安置比例达100%。
一是靠近县城集中安置。怒江新城和三县县城共建14安置点;全州安置规模超过2500人的安置点有11个,有利于节约土地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贫困户就业创业和产业发展。二是靠近中心集镇安置。依托靠近交通要道、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中心集镇、中心村,引导搬迁对象就近集中安置,全州搬迁沿公路、中心集镇共有60个安置点。三是靠近抵边安置。在片马抵边安置115户490人,通过抵边易地搬迁安置,增强守边固边力量。
优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套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适当留有余地”原则,同步规划配套建设供水、供电、排污、道路等安置点基础设施,以及活动场所、卫生室、幼儿园、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和文化活动等多层次需要。截至目前,已配套建设幼儿园13所,卫生室25所,村史馆19所,文化活动场所56个,公共卫生厕所64所,污水处理、垃圾清运设施设备66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4个,物流中心14个,仓储设施14个。
扎实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州委、州政府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以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公益岗设置、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已培训17468人次,安排建档立卡搬迁人口12857人公益性岗位就业,组织转移就和就业14019人,实现户均一名劳动力就业目标。
推进“三变”改革生态环境
进一步探索盘活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的有效途径、机制和对策措施。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农村合作经济、引进企业开发经营等工作中,大力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大力发展草果、花椒等绿色香料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已在易地搬迁迁出区成立专业合作社119个。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搬迁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工作
州委、州政府印发了《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工作指导意见》,坚持安置点建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完善机制,强化功能,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截至目前,全州安置点已成立基层党组织54个,配备工作人员200余人;已设立社区管理机构36个,配备工作人员204人;已成立6个群团组织和互助组织;共选派339名干部到各安置点驻点开展工作,为搬迁群众办理民生事务,提供便利、快捷服务。
云南网通讯员 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