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要闻 >> 普通要闻 >> 正文
【扶贫印记】独守海拔4000米的牧场 ,她与60多头牦牛为伴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4日 18:16:00  来源: 新华社

  原标题:央宗的牧场

  一连几个月的时间里,与42岁的藏族妇女七林央宗相伴的只有凛冽的山风、茂密的森林、平缓的草场、抬眼所及的雪山和成群的牦牛。这里是藏在滇西北大山深处的一块牧场,是央宗的冬季牧场。

  深山峡谷里的羊肠小道蜿蜒缠绕,穿过一片片林地,爬上漫长的碎石陡坡,小溪淙淙声不绝于耳。然而随着海拔升高,溪流变小,被冰雪覆盖,最终消失不见……徒步四五个小时后,终于抵达海拔4000米左右的崩格拉牧场。


央宗的牧场

  这一段距离成为牧场和山下村子最远的距离,阻断了山外的喧嚣,也隔断了山内的宁静。央宗时常站在高处,顺着峡谷望向山下的家——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洛吉乡尼汝村,那里有她的丈夫和女儿、儿子,更远处的香格里拉市城里住着她的老母亲,在首都北京生活着自己的哥哥。

  山水阻隔,魂牵梦绕。央宗想要与外界联系,很不容易。为寻找到手机信号,她往往要翻山越岭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找到一个更高的地方,才能接收到微弱的信号,给妈妈、女儿、丈夫、哥哥报个平安。


央宗

  央宗家祖祖辈辈以放牧和耕种为生。当年。央宗的母亲卓玛央宗就常年在山上的牧场放牧,面对静静的群山,她哼唱着古老的歌谣,打发着日日夜夜。

  当年,山上的放牧生活十分艰苦,一家人无论怎么努力还是不够吃。在七林央宗的记忆中,从小就跟着母亲在高山牧场生活,在村子里的时间不多。过去,没有大米吃,以糌粑和玉米面为生,吃一点奶渣都是好的,央宗十五六岁时才第一次见到钱。

  “年轻放牧的时候,大家生活穷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放牧也赚不到钱。”83岁的卓玛央宗现住在香格里拉市安享晚年,每天晒晒太阳,摆弄花草,到广场上散散步,生活平静安详。谈起过去的生活,她仍感叹不已:那时大家都苦啊!哪像现在这么好。


央宗的母亲

  女儿央宗的电话打来,老人很激动,灵活地按下接听键。冷不冷、吃得够不够、牦牛怎么样、身体好不好……问题中饱含着深深的关切,母女二人聊个没完。放下电话,老人不自主地哼唱起放牧时的歌谣,双眼泛潮,时光就在老人呢喃的歌声中被拉回到了过去。

  如今,尼汝村一天天变好,水泥路通到了每户人家的门口,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等成为标配,央宗家的牛群、羊群也不断壮大。

  2008年7月,卓玛央宗不小心摔伤了,就再也没能上山放牧了,活计传承到七林央宗的手中。当央宗从母亲手中接过牧鞭的那时起,她就与牧场难以割舍。


一大早就忙碌的央宗

  早晨天一亮,烧好火塘,便要去山林里看看牛群,然后回来织毛毯;打酥油茶烙饼子,喝着溪水;在四处漏风的木屋里栖身,靠着火塘取暖和煮饭,一只黑狗拴在木屋旁,两只小猫在腿旁蹭来蹭去……这就是央宗在山上的生活场景,有序而单调。

  与大山为伴,生活枯燥艰苦,但央宗仍笑意盈盈,常人眼中难以忍受的寂寞,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痕迹。“我不感觉寂寞。”央宗说,这里有这么美的雪山,这么干净的空气,有这么大的牛群。60多头牦牛就是家里的“生态银行”,为家里守候凝聚着汗水的财富,她十分自豪。

  平时,央宗喜欢坐在山坡上小木屋前,看着一头头牦牛在像缎子一样的牧场上,悠然地啃着牧草时,她就不自主地哼起了歌,歌声在山间飘荡,从雪山上吹下来的风掠过身旁。

  在牧场上穿梭赶牛时,央宗见到美丽的风景都要拍下来,等到了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就传给在北京工作的哥哥扎西顿珠,抚慰一下他的乡愁。

  游客来来往往,山下的尼汝村喧嚣不已,一家人也都十分忙碌。


丈夫给央宗送生活物资

  在家里,丈夫丹增培初负责种田、打工、对外联络,有时还要为背包客牵马赚点钱。隔一段时间,丹增培初会赶着马爬上牧场,给妻子送生活物资。当丹增培初下山时,央宗就站在山坡上的木屋前,一直看着丈夫的身影消失在林间。

  央宗的女儿央宗措姆也在山下守着白云般的一群羊。跟着羊群在草场上游动时,她不时会抬头望望远山里母亲所在的方向。


央宗的女儿

  “我想去牧场看妈妈!”这一天,她终于止不住了,给母亲打电话,但始终无法接通。“妈妈,我快两个月没见你了。”在给妈妈微信留言后,央宗措姆双眼溢满了晶莹的泪珠。

  现在,牦牛、羊值钱了,国家有补助,再加上打工和种地,家里收入还可以,那种窘迫的日子已经远离了;央宗措姆开始尝试利用手机向山外的商家推荐原生态的农牧产品……一家三代人见证了高原牧场的春夏秋冬,也见证了尼汝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卓玛央宗、七林央宗、央宗措姆合影的照片上,三代人依偎在一起,微笑着,无论是稚嫩的脸庞,还是沧桑的面容,都挂满了幸福。

  日暮降临,央宗坐在山坡上,看着斜阳把山峰染成金黄。她望着村庄的方向说,几个月没下山了,村子肯定又发生一些变化。

  是的,每一天都在变化。

  做脱贫攻坚的记录者

  “扶贫印记”正在征集中

  投稿照片和视频请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及作者详细信息,并对影像背后的故事作简单描述,发送至邮箱ynfprx@163.com,邮件请注明【扶贫印记征集】。

  你所拍摄的各地变迁、成效、亮点将有机会在省内各媒体“扶贫印记”专题、专栏、网页等刊播,或收录将于年底在国内外发行的大型画册《扶贫印记》及同名系列专题片,而这些都将作为永久性历史资料留存在全省扶贫影像资料库,被历史铭记!

责任编辑:翟芯冉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