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乡是一个贫困乡镇,穷在严重缺水、交通不便,且属典型的高寒山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比例达76%,乡域范围内没有一处溪流水源,严重制约群众增收致富。2014年底,全乡有贫困人口1999户923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4%。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西北勒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北勒苹果“山里红”也远近闻名,引得各方游客慕名而来。2017年末,全乡如期实现脱贫出列。截至目前,全乡贫困发生率清零,更是让大家啧啧称奇。
西北勒乡的脱贫攻坚,牵动着州、市等各级领导的心,州委书记姚国华8次带队深入西北勒乡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西北勒乡各族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自我加压,以“石头缝里刨穷根”的精神,坚决引水、修路、兴业、办学、安居、革陋习、强党建,着力劈开石头缝、下足苦功夫、刨除穷根子、走上小康路。
引水到村破瓶颈。投入1.1亿元实施了中央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重点项目,建成三级提水工程,密布泵站、水池、管道,“百年水困”难题得到根本解决,不仅解决了29个自然村近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还解决了农业生产用水问题,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修路到村筑坦途。扩建提升乡里至碧色寨的通乡公路,缩短与蒙自城区的时空距离。整合投入8100万元,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公路28条,硬化路面100多公里,构建了“两循环六出乡”的乡域路网,实现“村组通公路”目标,实现了通村道路通畅率、村内道路硬化率和主要产业区路网三个100%全覆盖。
兴业到户强支撑。坚持因地制宜,到2019年共计发展苹果5.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2万亩,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发展烤烟8770亩,实现产值3681万元;发展万寿菊连片种植示范基地4130亩,实现产值384万元,形成三大支柱产业,惠及建档立卡户6500余人。加之油菜、山地鸡、生态猪、黑山羊、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对稳定脱贫形成有力支撑。
办学育人断穷根。实施教育突破攻坚计划,确保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对全乡9个教学点中的8个进行新建扩建,并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清零行动,募集企业捐款成立教育扶持奖优资金,每年给予高中以上学生1000—2000元补助,开通教育专线中巴车方便学生上学,切实解决孩子“想上学”“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
直补到户建新房。筹集建房补助资金7081余万元,按照户均1万和4万的标准,分别实施了加固修缮和拆除重建,全乡C、D级存量从2014年的1476户到现在的全部解决,过去冬不遮风、夏不挡雨,比比皆是的茅草房、叉叉房已成为历史。整合投入3100余万元,完善29个自然村的村内道路、篮球场、卫生公厕、太阳能路灯、垃圾池等设施,美丽乡村初具雏形。
革除陋习树新风。以移风易俗革除陋习为抓手,统筹推进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开展送文化、送卫生、送新风等“七送”活动,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发动贫困群众,激发脱贫动力,树立靠自身劳动脱贫的意识。长期人畜混居的281户群众实现人畜分离、全部清零,历史性地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同时,农村大操大办、好喝懒做、环境卫生脏乱差、思想意识等靠要等陋习明显改观,乡风文明的局面基本形成。
加强党建促脱贫。围绕“党员六带头、山里一片红”主题,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组建党员先锋队、巾帼卫生战斗队和“人畜混居”清零战斗队等,先后培养明白人、带头人103名,示范带领全乡党员群众互帮互助、投工投劳,天天抓紧、月月抓实,切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时,投入245万元红色股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正是这一系列扎实的工作,让西北勒乡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加速度”摘掉了深度贫困乡的帽子,凡是到过西北勒的人都能感受到几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这样的成绩,从根本上看,是西北勒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丰硕成果。具体来看,西北勒乡其实也没有更多的绝招,凭空肯定生不出钱来,但西北勒人坚持经费不够人力补、物资不够思路补、技能不够汗水补,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造就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的奇迹,这就是“石头缝里刨穷根”的“西北勒精神”!
西北勒精神,是一种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精神
脱贫攻坚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长期贫苦的西北勒人深刻认识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实干。
原来西北勒很穷,主要是穷在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全乡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靠老天降雨、坝塘积水;公路等级差,许多群众主要依靠步行或驾牛车。用水难、行路难成为西北勒发展的最大“瓶颈”。几年来,当地群众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从自己能干的事情干起,政府把水管连到村上,群众就自己把水管拉到家里,将“最后一公里”连接上;政府把村外道路修通了,群众就把村内道路硬化,将毛细血管打通。香塘村委会副主任杨光文充满深情地说,“上级关心我们,柏油路修到了乡上、水泥路连到了村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动起来?”在他的带领下,2013年修筑了村内道路400米、2014年修筑了烟区产业道路1800米、2015年修筑村内道路1600米。3米宽的村内路、产业路砂石路面,建设成本每公里一般要5万元,政府的投入加上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上就用于买料子、请挖机,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省去工时费,每公里节约成本2万多元。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也是西北勒人的伤心处。有人说,有的西北勒人一生只洗3次澡。即使是乡镇干部,有的也只能利用周末回城里把脏衣服带回家来洗。2016年10月,三级提水工程刚竣工,清澈的泉水还只能到大池子里。这个时候,大丫口村委会尼白冲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吴进林坐不住了,他要让村民尽快喝上自来水!于是,他组建党员先锋队,加上驻村工作队,还有村子里面的年轻人,带头把乡上支持的水管运回来,然后架上山,不到2个月,便把自来水引到了村子里的家门口,成为全乡第一个通过村民投工投劳喝上自来水的村。如今,西北勒乡实现了缺水到提水的转变,现在的水多了,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把珍贵的水节约下来、利用起来。乡上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实施2万亩高效节水示范项目,每年节约用水开支1400万元。如今,西北勒山坡上的一条条山道、一排排水管,与盛开的苹果花、万寿菊相映成辉,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两循环六出乡”的乡域路网,使得游客在西北勒乡不走回头路,这也昭示出西北勒永不停步、一往无前的精神。
脱贫了,要致富;致富了,还要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勒乡高中毕业生不足100人,仅有大专以上毕业生45人;多数农村劳动力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人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观念。左美村委会62岁的老党员吴墩明,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知道这个一个道理,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不能让贫困从孩子身上代代传递,再难也要办教育。他对村小学校条件简陋的状况心急如焚,以乡人大代表身份多次向乡政府争取新建学校,后来在乡里打算投资新建学校但面临无地可用的困难时,他主动将4余亩自留地无偿捐出建校,新建的小学校园顺利于2016年投入使用,一并解决了附近1个村的孩子上学问题。
西北勒精神,是一种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
外地人都说西北勒尽是穷山恶水,放眼皆石头、地无三尺平,喝水靠集、收成靠天。西北勒人深刻认识到,屈服于环境条件只会一事无成,只要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就能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美丽画卷。正是这种敢想敢试、敢闯敢干,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劲头,刨去了产业不兴这个西北勒的最大“穷根”。如今,当地一批“明白人、带头人”示范推动西北勒乡苹果、烤烟、油菜等产业持续发展,带动了许多群众脱贫致富。
西北勒苹果“山里红”远近闻名,最早引进的就是当地人王继红。1998年,他从山东引进17个苹果品种进行试种,最终保留了皇家嘎啦、富士王、烟富三号3个品种,2002年收到了“第一桶金”,2008年有5000余元的纯收入,远高于当时全乡1797元的平均水平。2008年7月,他组织成立蒙自市山里红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担任理事长,目前发展管理成员26人,社员527户,带动农户1000余户。刚开始发展苹果产业时,王继红有来自家人的质疑,也有村民的不理解,还有自己引进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但这一切都没有让他在“求学”道路上止步。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与坚守,最终获得成功,成片的苹果树在石头缝里开了花、结了果,并借助红河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体验中心和电商销售平台,打造“山里红”“金苹果”品牌,申报蒙自西北勒苹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西北勒发展烤烟产业始于2004年,当时大部分群众有顾虑,不愿意栽种。西北勒村委会洛戈底村党员吴荣忠敢为人先,率先示范种植6亩,为自己带来1万余元的纯收入,带动全村409户中的200余户栽种烤烟;2007年,他开始种植苹果,从初期的2000多株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株;2015年,带头成立西北勒乡西北西原养殖专业合作社,买牛崽提供给周边群众养殖、发展生产,待牛崽长大卖出后,基本上只收回成本金,大部分利润归养殖农户所有;2017年,与1名外地老板发展羊肚菌10余亩,招聘1名长期工和若干名临时工。吴荣忠肯学肯干,成为土生土长的“明白人、带头人”,是全乡5个烤烟技术员之一,也是乡里的兽医员,还学会了苹果、羊肚菌等种植技能。他致富不忘邻里人,教会群众有效融入产业链,带动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更体现出“明白人、带头人”的责任担当。
西北勒人过去很少有冬季耕种小春作物的习惯,造成土地大量闲置。香塘村委会香塘村小组村民马毅,是一个32岁的小伙子,富有一股子闯劲。他于2016年成立多彩专业合作社,利用冬季闲置土地轮作,免费提供菜籽,引导农户种植油菜,运送到乡外销售,2017年发展2600亩,带动农户200多户,按平均价价600元/亩计,每户农户年平均收益可达7000多元。2017年,他还大胆与温氏集团合作,引进新的养殖方式,建设养殖规模1500头生猪的养殖场,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公司提供仔猪、提供新型的养殖技术,农户参与养殖,合作社参与运作,实现共同增收。
西北勒精神,是一种群策群力、互帮互助的精神
西北勒的公路旁、村落里、田地间,随处可见“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脱贫无捷径,勤劳是根本”“有志气修路,就不愁致富”等永久性宣传标语。如今,这些宣传标语已深深融入西北勒干部群众的心头,成为行动自觉。要求群众做到的,乡村干部首先做到。西北勒乡党委书记张云说,一直以来,乡党、政府都秉承“先脱贫、再致富、后发展”的工作思路,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长远规划,并更加注重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对贫困群众实现覆盖带动。乡党委组织委员万葵兼任香塘村党总书记,与群众打成一片,发动群众修路引水。乡党委宣传委员李崇丽一心扑在工作上,半个月才回一趟家,小孩5岁了,基本上是奶奶带,小孩哭泣时也只喊“要爸爸”,但她成为了农民朋友的贴心人。驻村工作队员与村组干部一起组建小分队、形成战斗队,反复入户宣讲政策,教育引导群众信马列不信邪教,找组织不找邪道,靠自己不消极等靠,发挥主体作用奋斗出幸福生活。就是这样一群无私奉献的乡村干部发挥着龙头示范作用,农民朋友才有了主心骨。
西北勒人深刻认识到,人心齐,泰山移,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干部带着群众干,甩开膀子一起干。过去,西北勒的村庄危房多,环境卫生脏乱差。如今,发动群众互帮互助、群策群力,从安居工程抓起,从革除陋习抓起,不仅精气神大为转变,也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说起自家盖的新房子,西北勒乡香塘村委会香塘村村民李慧英高兴地说:“我家的房子都是亲戚朋友一起帮着盖起来的,告别土墙茅草,我们就快住上结实的水泥新房子啦!”她告诉大家,虽然一家人都很勤劳,但苦于没钱读书没什么本事,只能守着几亩地勉强度日,这辈子从来没想过还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听说乡政府给贫困户每户领到1-4万元的建房补助时,她的丈夫一夜没睡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问政策。回来后,就张罗着去买水泥、钢筋,整个人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几个月的功夫,自家的新房就拔地而起。在西北勒乡的脱贫攻坚中,像李慧英这样受惠的家庭,不胜枚举。正是这种群众主体、齐心协力、铁心攻坚的劲头,使西北勒全乡100%的C、D级建档立卡贫困户住上了安全稳定固的新房。
有了新房,还要建新村。他们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通过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帮扶、党员示范带动等措施,贫困群众在革除陈规陋习、建设宜居乡村上激发出更高的干事热情。5个村委会积极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在明显位置公开公示,增强村民约束力,相互接受监督,找准了革除陋习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朵古村作为蒙自市的试点,群众配合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的业务骨干和乡镇工作人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从提高认识、卫生清洁、物品摆放等方面做起,打造了卫生示范户,成为了卫生示范村。左美村委会西笛底村小组在党支部书记陈自荣的带领下,133户人家家家都建了新房,彻底消除了土房子。在推进人畜混居清零行动中,带领村民修建11个垃圾池、安装24盏路灯、修建1个公厕,入户道路得到硬化,户户庭院干净一新。他们花小钱办成一件大好事,实现了一场乡村振兴的历史性变革。
“有行动总会有改变”,这是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对西北勒乡语重心长的嘱咐。几年来,西北勒乡坚持“石头缝里刨穷根”的精神,坚持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坚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坚持群策群力、互帮互助,真正做到了“一勤天下无难事,铁定决心攻难关”,也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为其他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示范。
红河州扶贫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