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动态 >> 正文
深入群众当中做好群众工作 ——再读习近平《摆脱贫困》的体会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7日 19:17:11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以下为论文内容)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福建工作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和文章。文中提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至今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贫困群众,始终强调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并不断探索和深化,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今天,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对于我们有着许多新的启迪和思考,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群众当中做好群众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增强服务本领,从而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各项基础工作做得更为扎实有效。

  一、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眼睛向下、四下基层”

  一是强化群众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并强调这是“干部的基本功”。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强调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改进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深入群众,多做调查研究,弄清情况的来龙去脉。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这不能仅是一句口号,而应当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干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是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思想引导,即做好沟通工作,促进和谐稳定,也包括引导群众消除一些模糊认识,摆正一些关系;二是关心群众冷暖安危,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提倡行动至上,脚踏实地;三是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便于系统决策;四是发现基层问题,督促指导整改。同时,也从基层的问题出发,做好举一反三的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建立健全联系群众的一些制度性的平台和载体,如到基层现场办公、领导干部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群众工作,就要深入群众当中做工作,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做到“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要防止居高临下不愿下,也要防止文山会海没有时间下,同时还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下基层,防止蜻蜓点水、形式主义。总之,既不搞命令主义,也不搞官僚主义,还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

  二、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引导“弱鸟先飞”

  一是增强信心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首先要充满信心和决心,决战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同时,这个信心和决心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知己知彼上,建立在对社情民意的把握上,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丧失信心。我们在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同时,应该看到光明和希望,应该看到发展优势,看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有利条件。

  二是摆脱思想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穷不能志短。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脱物质之贫,更要脱精神之贫。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摆脱贫困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三是依靠自身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先飞”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硬”的我们缺少些条件,可以多讲“软”的。软功夫是贫困地区这只“弱鸟”借以飞洋过海的高超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要有明确的脱贫手段,抓大农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在谈到沿海与山区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海和山区客观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有可互补协作的可能。自然资源不等于经济资源,自然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自然资源只有同市场结合,才是经济资源。

  三、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一是克服短期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决定了它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进、积累的过程。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贫困地区干部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赞成“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否则,是不能做成事业的。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的道理,克服经济建设中的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绝不能为了出政绩而盲目上项目,这是短期行为,不能有短期行为,更不能盲目蛮干。他特别要求青年干部“一忌急于求成”,并指出“急于求成本身就孕育着失败的危险”。

  二是做好基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变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这就告诉我们,必须善于做打基础的工作。这个基础,既包括物质基础,也包括人的基础。我们常常一讲基础,就单纯理解为物质基础,如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人的基础,特别是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工作,做好群众的素质提升工作,依靠群众开展工作,并积极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渐进”也不与“突击”绝对对立,不与“攻坚”矛盾,只是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的事,如扫盲,也可以“立竿见影”。

  三是办好群众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群众办实事,要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实实在在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什么叫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群众办实事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办实事简单理解为给钱给物,而宣传政策、建强组织、思路引导、经验总结,有时比给钱给物更管用,而且更持久,可谓真的就是“久久为功”。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实事要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办好群众需要且群众无力办的事情。我们在办实事中,不能一厢情愿,不顾群众意愿,必须实行党和政府的决策与群众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和统一,而且是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需求,也不搞简单的尾巴主义,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否则,群众可能就不买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事还要讲求水平和效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办事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抓落实必须以解决多少实际问题为标志,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落实,就是形式主义,就是做虚功。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发现问题要一抓到底,直到解决。

  四、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善于“经济大合唱”

  一是根本出路在发展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径和方法。发展经济,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不能搞“政治、经济”两张皮,要提倡“经济大合唱”,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注重统筹协调,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这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发展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必须把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摆在应有的位置,注意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抓起,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具体形式和路子,不断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功能。

  二是用改革办法推动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开放和扶贫的关系,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和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做到“开放和扶贫的政策双管齐下”,强调“扶贫工作也要贯彻改革精神。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我们理解,这句话已经直接指向“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克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把科技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讲求办科技教育的效益,讲究科技教育的“实效”。特别是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要重视实践,需要有一个“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等等这些,都是强调教育必须接地气,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能空洞说教,只“教”不“育”。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疏导,提倡就地消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三是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事业的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首先要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脱贫攻坚要考虑到特少民族的脱贫,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但是支持和帮助的意义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提倡科技扶贫,让少数民族群众掌握一些实用技术。要把产业发展置于脱贫攻坚的战略地位,提倡短中长结合,种养加(加工)结合,还要有一些中长期项目,保持发展后劲。要从战略高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依靠少数民族干部做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要重视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问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民族群众文化事业。

  五、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既要廉政又要勤政”

  一是打铁要靠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要靠自身硬。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虚心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实践学习,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迷失方向,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我们绝不允许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谋私利。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肃正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反过来说,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脱贫致富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就更需要我们讲廉政,以此团结和带领群众。同时,单是廉政还不够,还要有政绩,要能改变当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二是引导好社会舆情和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但我们不能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实现我们的闪光点。这就告诉我们,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而不能急于求成、简单生硬,重在思想性、群众性、大众化、正能量。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善于关注社会舆情和思潮,并加以引导,切忌置若罔闻,也不能人云亦云。善于运用新闻推动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领导水平和现代工作方法的表现。要发挥好新闻媒介在群众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准确传递党的声音,消除模糊认识,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理解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群众工作,还要引导群众善于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最大限度地争取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三是建设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但要当好指挥员,还必须当好战斗员。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是农村党组织,要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不能脱离党组织的领导,不能把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确立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地位,绝不能让党组织孤军作战,党组织必须能当好大合唱团的总指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工作中,也有一个发挥人民代表作用的问题。人民代表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要进一步加强人民代表工作,经常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组织视察和调查,以充分发挥人大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盾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熙系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此文原载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扶贫开发》2018年第5期,2020年9月27日荣获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成果征集活动三等奖)

  
作者:李熙

责任编辑:赵家琦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