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威信县始终把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有劳动力的适龄贫困人口开展一次以上技能培训,让每个有适龄劳动人口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名技能劳动力就业”的目标,采取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摸清技能需求、加强政策支持、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四举措”,全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00余期,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845人次、引导性培训20000余人次,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明显提升。
建机制、强管理
一是建立工作机构。县乡两级成立技能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府全面统筹,人社部门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具体负责的技能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分级分类明确部门、乡镇、村(社区)工作职责,建立技能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督促工作开展,有序有力推进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工作。
二是建立统筹整合机制。整合人社、农业、林草、残联等部门培训力量,统筹企业用工工种技能培训、种养殖业实用技能培训、残疾人培训等,实行全县技能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做到统一制定目标计划、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统一组织项目实施、统一资金补助标准、统一实行绩效考评,彻底改变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培训局面,形成信息资源共享、项目集中发力、培训政策叠加的工作格局。
三是健全监管机制。制定《威信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报账管理办法》,建立“谁组织、谁监管、谁负责”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以及事中审查和事后稽核,完善培训资金发放台账,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干部廉洁。
建网格、摸家底
一是建立网格化阵地。在10乡镇、83个村和5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89个,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单元,以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就业扶贫信息员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能到位、责任到人的全覆盖就业服务网格,做到每个劳动力都有一名干部包保联系。
二是摸清贫困劳动力“家底”。每年以春节劳动力返乡为契机,坚持以行政村为网格单元,以全县17798户7454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全面对有劳动能力家庭培训意愿进行摸底调查,切实摸清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情况、培训需求、就业意愿,全面摸底贫困劳动力“家底”。
三是建立信息数据库。结合入户清查摸底和大数据统计分析情况,进一步完善威信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信息库、威信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务工需求信息库、威信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台账,适时掌握全县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需求,并做到资源共享。
定政策、强支持
一是推行差异化补助政策。2016年以前,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上级项目补助资金人均800元,因补助资金较低,挖掘机等就业前景广但培训费用较高培训项目难以组织贫困群众开展培训。威信县统筹培训项目补助资金,结合培训工种技术含量、培训时间长短、培训地点等,合理确定补助标准,不搞平均化、一刀切,实施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项目平均补助达到4000多元,挖掘机补助甚至超过6000元,经技能培训后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实行技能培训全免费。建档立卡培训对象参加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由政府全额补助,同时每人每年给予享受不超过2次的职业培训补贴,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高群众参与技能培训积极性。
三是支持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贫困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工种并取得《云南省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目录》规定工种证书的,按照《云南省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目录》中确定的标准予以补助,在目录中没有工种的,由人社部门结合实际确定工种和补助标准,仅2019年兑现贫困劳动力自主参加机动车驾驶证补助达200人16.02万元。
抓培训、提技能
探索实践“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培训模式,因人因需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
一是开展定单式培训。积极组织人员到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昆明等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调查,积极寻找就业资源、签订用工订单,大力挖掘机驾驶、叉车、机场保安、中式烹饪、水电工、苗族刺绣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且薪酬较高的工种并组织开展培训,实现定点培训、订单输出、定向安置。
二是开展“政校企”培训。采取“政府组织—学校培训—企业就业”三方合作模式,让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参加技能培训后即能马上就业,并提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一体化服务。2016年以来,累计5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通过订单培训后在跑得快、美团外卖、昆明机场、熊英苗族刺绣有限公司、吉康国际等企业就业,每月工资均在4000元以上,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
三是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无法外出在家发展种养殖产业的,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后推荐到当地专业合作社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开展创业培训,给予15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带动当地贫困户劳动力就业。
云南网记者 赵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