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更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山大水大峡谷、天寒地冻不出种、人多地少矛盾多,“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是昭通贫穷落后欠发达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昭通市搬迁安置局立足“一方水土难以养好一方人”的特殊市情,按照“能搬则搬、应搬尽搬、整村搬迁”原则,创新“进城、入镇、进厂、上楼+跨县安置”模式,全力推动全市搬迁群众既挪“穷窝”更断“穷根”。
奏响“安居曲”
昭通市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通过精准识别搬迁对象、创新搬迁安置新模式、探索推行EPC工程总承包方式、强化过程监管、开展“五清”行动等措施,克服“新冠”疫情影响,督促县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规划建成373个集中安置区,8.26万套安置住房全部完工,35.4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安全有序搬入新居(其中,建档立卡7.03万户30.7万人、同步搬迁人口1.23万户4.77万人)。
奏响“乐业曲”
坚持产业就业“双业并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就业有渠道、产业有支撑、收入有保障。坚持以转移输出为主,特别是今年以来,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在全国率先实施高度组织化、大规模的转移输出,确保了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不降反升。坚持就地保障为辅,结合全市近80万亩苹果、300万亩马铃薯、80万吨有机硅、70万吨水电铝等产业发展,在各安置区规划建设近8万亩农特产业基地、9100个蔬菜和食用菌大棚,以及近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45万平方米商业设施。截至目前,全市13.74万新增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91.04%,易迁户“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清零。
奏响“幸福曲”
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制度支撑,做到“群众少跑路”的“一站式”“全天候”管理服务,打通联系服务易迁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始终致力于将各安置区打造成为全市城乡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先试的标杆,组建5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设立6个街道办事处、成立111个党支部和44个社区,构建“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落实易迁户“红黄绿”三色分类标注对应“日访、周访、月访”的精细化服务管理机制、干部挂包联系机制、群众教育引导机制。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