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扶贫热线 >> 扶贫动态 >> 正文
创新“十个一”,龙街镇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3日 14:49:55  来源: 云南网-云南扶贫热线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龙街镇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分步推进、全面振兴”工作思路,探索创新“十个一”工作措施,举全镇之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实效。


村民们在晾晒贡菜

  制定一批发展规划。结合全镇实际,计划用5年时间,努力把全镇8个村(社区)建设为精品示范村,把全镇建设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按照每年10个左右的数量把全镇134个村民小组建设成美丽村庄,确保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根据每年确定建设的精品示范村和美丽村庄,因地制宜,突出村组特点、文化特色,坚持一村一策科学编制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到可实施、有特色,以多样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美丽乡村。

  建强一批班子队伍。全面巩固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成果,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域提升和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工程,着力建设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结合村“两委”和村民小组党支部换届,选好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长,尽可能实现一肩挑,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依托在昆明建立的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劳务合作站,鼓励有志于乡村发展的务工能人回家乡创业就业。结合全镇产业发展实际,精准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组织乡村有志青年、致富能人、村组干部参加县镇村开展的职业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技能。每年计划新增种养殖大户10户,新成立专业合作社和新认定家庭农场3家,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家。


烤烟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

  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根据实际,将全镇划分为四个重点产业区,以塔底村委会、鼠街村委会为主的特色果蔬产业示范区,以龙街社区、仓屯村委会为主的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以五福、仓屯村委会为主的优质粮食产业示范区和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以石关、五福(山区片)、大龙箐、外可奈村委会为主的畜牧业、林业产业区,巩固提升“粮、烟、畜”传统产业,持续培强做大“林、果、蔬”特色产业,大力开发“绿色加工、休闲农业、电商营销”新兴产业,做到“一村一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抓实一个收入倍增计划。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十四五”期间,通过大力发展产业不断增加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抓好土地、林地等流转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增加群众转移性收入,每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到2025年达2万元以上。

  实施一批村容村貌提升工程。采取“融资合作、基础先行、宗地出让、统规代建”模式推动集镇开发建设,把龙街集镇打造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小镇。借鉴脱贫攻坚中贫困村退出7条标准,结合全镇实际,村组做到“7有”。即:到村组有硬化道路、有广播电视、有宽带网络、有党员活动室、有公共服务和活动场所(含停车场、健身器材、篮球场)、有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含卫生厕所)、有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含路灯、墙体文化等),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建立一套乡村治理制度。健全完善“一约一法一榜一积分六会”制度,即: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行乡村振兴“奖勤曝懒”红黄榜,实施积分制管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家乡振兴顾问委员会、乡贤参事会“六会”作用,督促村务监督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责,监督“一约一法一榜一积分六会”制度执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抓好协商在基层工作,逐步形成德治、自治、法治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实施一个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充分利用村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资源,鼓励通过流转土地、租赁公共资源、建设光伏发电等方式,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村组集体经济。预计到2023年,全镇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134个村民小组集体经济均达1万元以上,实现村组“有钱办事”。

  筑牢一张公共安全防护网。在全镇推广“枫桥经验”, 实施“雪亮工程”,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道路交通、护林防火、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整治力度。


彝族同胞欢庆过上好日子

  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成立村组业余文艺队,组织群众进行日常文化活动。在农民丰收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农村群众喜闻乐见、能够积极参与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乡村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云南网记者 翟芯冉

责任编辑:姬祥虎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