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阳非常大,我们人也累,你也累,我们加把劲,干完活,早点回去休息……”“3月立夏了,苞谷鸟也来了,我们要种苞谷了……”“赶快耕地吧!你的草料已经帮你准备好了……”眼下,正值耕种季节,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龙潭乡水竹坪村劳作地里,歌声阵阵,驾牛、犁地、喂牛水、播种……大家一边和耕牛劳作,一边高唱“牛歌”。
据了解,古时以牛祝春,“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相沿成俗。农耕时代,牛是农事象征,是生产力的代表。耕牛的使用让人们从繁重的耕作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牛歌也成为了彝族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在耕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劳动号子”。
“我们唱牛歌,就是唱牛的辛苦,唱人的不容易。赞美牛,告诉牛要乖乖的耕地。现在岁数也大了,娃娃出来耕地,有时候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来唱唱牛歌......”快70岁且把牛歌高唱了50余年的祁云秀告诉记者。
龙潭乡水竹坪村几乎家家都有耕牛,虽然机械代替了大部分耕作,但是山区部分的耕地坡陡,机械无法作业,所以仍然保留着牛耕的习俗,牛歌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劳作休息期间,大家会在一起交流牛歌的唱法。“记忆中,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老一辈学唱牛歌。刚开始耕地时,牛不听话,父母就在旁边唱牛歌来安抚牛,牛就像听懂了歌声一样,慢慢地就听话了。现在,我们年轻这一辈,大多数都还会唱牛歌。”常清华说道。
龙潭乡文化旅游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阿训昱介绍,牛歌在不同的农事节令、不同的劳作时段,都有不同歌曲,有“春耕、夏耘、秋收”的不同唱词。既有传统的唱词,也有即兴的演唱。内容多为耕者感叹劳作艰辛,抒发农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期盼,歌颂劳动的快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则是对耕牛的褒奖、激励。开厩门时唱开厩调,还有喂料调、出厩调。采取这样以曲役牛、以阙赞牛的方式,既能赞美劳动,也能散心解闷,缓解劳累,人牛融洽,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牛歌在漾濞县全境均有流传,尤其在龙潭乡流传最为广泛,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新一代牛歌传唱队伍进一步壮大,传承趋势日益喜人。
云南网记者 夏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