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党工委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分类,大力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聚焦强化党组织建设,聚力推动补短板、扬优势、固根基,擘画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实行连片共建,探索“结对共建”模式,实现“土里刨金”
石林街道和摩站村围绕“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目标,村党组织书记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进“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入社入股,抱团发展实现集体创收与群众增收双赢。成立石林和叶烤烟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或流转的方式,充分盘活整合土地资源,开展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打破以往村内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分散、生产落后的困境,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土地效益。
目前合作社入股社员已达1359户,入股土地2913亩,入社农户亩均年收益增加近1000元。在抓好烤烟种植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以“合作社+公司”的订单模式,探索“烟叶+秋荞”“烟叶+玉米”协同发展产业,并建成一个生物质颗粒加工厂,不仅增强了合作社的造血功能,土地也得到高效利用,村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宽。2022年种植秋荞1700亩,亩产2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1100元左右,总产值达180余万元;2023年预计种植制种玉米1100亩,预计总产值可达450余万元。
此外,积极探索烤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专业化、系统化服务模式,通过引进机耕机、打塘机、覆膜机、无人植保机等农用机械,切实做好烟叶生产过程中机械化作业推广示范,有效减少烟农生产用工成本。2022年,和摩站村实现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分级服务100%覆盖,亩均用工从28人降到了20人,成本降低约600元。
历经多年发展,和摩站村依托合作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叠加共赢,探索出了一条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建设和美乡村,打造“六治融合”样板,实现“生态生金”
石林街道以小箐村作为石林县社会治理工作的试点村,积极探索打造“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美治添彩”的“六治融合”新模式,引导党员带头行动,探索出一条“党群互动、全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
政治引领。2022年小箐村党支部成功创建成“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今年建成小箐村党群服务中心,融入了“一家亲工作站”和党员驿站,通过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盘活村里闲置农房,大力发展彝绣产业、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等第三产业,培育一定规模的餐饮门店23家,刺绣加工企业40余户,专业刺绣从事人员158人,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
法治保障。结合群众需求积极开展专题普法活动,全面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组织政法干部深入农户家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决法律问题,引导和帮助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德治教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的积极作用,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群众心中。
自治强基。建立“小箐网格+三张清单”工作机制。在网格治理中,突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机制,规范和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做到决策公开、结果公开。推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公示制度、积分制管理,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智治支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和完善民警“警格+网格”模式,建成小箐村综治中心,在村内主要道路和路口新增高清摄像头,治安防控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村内连续3年零发案。向群众宣传“通过微信申报出租房屋备案登记”相关内容,并现场指导群众进行出租房屋备案登记,对登记过的出租屋实行分类管理,推进管理智能化。在村内统一安装电子门牌,电子门牌的二维码信息包含该出租房屋具体地址及房主、租住人等人员基本信息,民警可以通过配发的“警务通手机”进行现场登记、注销、查询等操作,信息的修改和维护更加快捷,有效提升辖区出租房屋巡查效率。
美治添彩。实施道路庭院美化、房前屋后绿化、坑塘沟渠治理等乡村治理行动,新建4座3A级公厕,3000平方米老旧房子进行了墙面粉刷,村内池塘种上了莲花。带动村民持续开展“美丽庭院”“美丽街巷”“美丽小菜园”创建。结合风俗民情、民族文化、生产生活特点,围绕打造“民族团结 锦绣小箐”目标,整合部门资源力量,加强项目扶持,进村道路铺设柏油路面,建设民族团结同心亭、村民休闲初心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结合刺绣产业发展特点,绘制民族团结大型墙体,成为一大特色打卡点。
走好乡村路径,发展“农文康旅”融合,实现“特色吸金”
石林街道党工委深入挖掘各村优势潜力,突出区域特色,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党建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不断夯实村集体经济底色,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农旅融合。石林街道彝族第一村村党组织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党员和群众带头创业。村民开起了具有本土撒尼特色的饭店、民俗客栈,推出集水上乐园文化景观区、温泉养生主题别墅区、特色烧烤美食文化区、民族文化广场等区域为一体的水上石林项目,还有彝族撒尼斗牛、撒尼刺绣、彝族长街宴等特色项目,推动村民增收。
文旅融合。村党组织牵头建成了石林县首家电商馆——石林电子商务特色馆彝族第一村体验中心,以彝族手工刺绣、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等为产业基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上网出村、工业品下乡进村”,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以石林风景名胜区和九石阿旅游专线为区位依托,不断挖掘和开发自身民族文化优势,打造彝族撒尼风情街区,在旅游体验中融入乡土元素,着力打造农文康旅融合、具有彝族撒尼特色的区域性旅游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