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雄元谋:农业水改打造现代化灌区建设标杆
炎炎夏日,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丙间灌片绿油油的田间,各项节水灌溉设施正在有序工作。一条条埋在田里的滴灌管道犹如“毛细血管”,将水肥精准送达农作物根部。
位于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的元谋县,是我国“南菜北运”和冬早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但因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也是当地的基本县情。
自2014年被列入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元谋以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为依托,探索农业水价改革创新模式,破解投资难、建管难、缺水难的问题,2016年开始立项建设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灌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引入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企业,从元谋县麻柳水库、丙间水库取水,通过35公里主管、800公里干支管直达田间地头,将水库的水源源不断输送到11.4万亩土地上,服务4个乡镇16个村1.33万户6.67万人。同时,在田间设置了管网智能终端水表机4530套,农户刷卡即可用水,可根据自家需求铺设辅管、毛管和滴管进行农作物灌溉。
“以前灌溉靠沟渠,水库定期放水,我们得排队取水、守着放水,种地要跟着放水的节奏走。如今,打开在田地旁的智能水表,插上水卡,水就能从滴管里流出。”种了20多年地的元谋县黄瓜园镇领庄村村民张金禄对这种灌溉方式赞不绝口。2018年,张金禄自购了滴灌设备接上灌溉管网进行灌溉,供水不稳定的问题迎刃而解。张金禄算了笔账,以番茄滴灌施肥为例,不同生长周期的用水量、肥量都不同,定植后用水量每亩约20立方米,苗期和开花期每次灌水每亩6立方米,对应每亩加肥约3公斤,“每个生产环节的用水、用肥都能精准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产量也跟着上来了。”如今,灌区的农民几乎每家都配备了水肥一体化设施,肥料直接作用到作物根部,相比大水大肥的传统模式,不仅减少了肥料用量,还节省了人工成本。
元谋大型灌区丙间片11.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由政府、社会资本、群众三方共同投资,总(政府)投资3.08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总投资的47.7%,建成主管、干管设施直通田间的自动化控制及监控系统,通过开展农业水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有效解决了社会资本“进不来”的问题。
在减轻政府投资压力的同时,元谋县探索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水价形成、农业节水激励和精准补贴等6项机制,组建运营公司,成立用水专业合作社,将项目区1.33万用水户吸纳为社员,合作社社员认购股权,按4.95%的比例获得收益,改变农田水利工程政府建、无人管的难题。现代化灌区的建设,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亩次灌溉由传统沟渠灌溉的100立方米减少到15立方米至20立方米,节水50%至85%,项目区亩均用水成本由1258元降至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