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走进曲靖市会泽县驾车乡光头小学的社会情感空间里,一堂有趣且温暖的加油课《我的相框》正在开展。从热身游戏“颜色拍拍拍”时的欢声笑语,到装饰相框时的专注创作,再到同学们分享相框后的故事,这堂充满温度的课不仅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探索,更折射出会泽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从一堂课到一种教育范式:让心灵成长有迹可循
“在装饰相框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新的认知,我不再是一个没有兴趣爱好的人了”。在讨论分享环节,五年级小倩同学激动地说。在光头小学的课堂上,装饰相框不再是简单的手工活动,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灵之旅。孩子们在裁剪彩纸、粘贴图案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照片嵌入专属相框,更在分享作品时打开了自我认知的大门:有人在色彩搭配中发现审美天赋,有人在合作剪裁时体会到团队力量,更如小倩般在动手实践中打破“自我设限”,重拾自信。这种将情感体验、社交能力与自我认知有机结合的课程设计,正是会泽县“加油社会情感教育”的常态活动模式。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构建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生态
“我的生命线”“达芬奇密码”......像光头小学一样,会泽县71所项目学校以社会情感课程为核心载体,构建起“课程+活动+空间”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运动、游戏、歌唱、绘画的形式,将自信心、耐挫力、团队协作、自尊心等核心素养融入多元场景,让抽象的心理成长目标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实践体验。在实施路径上,通过打造“社会情感空间”等专属阵地,为乡村孩子提供安全、包容的心灵港湾,让他们在游戏、创作、分享中释放压力、建立联结。“我们学校从2019年开始开设社会情感课,至今已有6年有余,通过课程的开展,孩子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了。”石鼓小学校长高庆宇介绍。
从个体蜕变到群体共振:看见教育的长远价值
在团队喝彩环节,学生们很有默契地喊出了本节课的口号:“做独特的自己,阳光自信快乐生活”。当自信的声音响彻教室时,其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堂课的范畴。在会泽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因“加油社会情感课”有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曾经内向的学生开始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挫折容易放弃的孩子学会了“再试一次”,团队活动中争执变少了,协作变多了……这些细微的变化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日常课堂、渗透于生活点滴的“成长必修课”。
从一所小学的课堂实践到全县域的教育创新,会泽县的探索印证了当社会情感教育与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深度契合,当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生命教育,教育便真正成为点亮学生心灵的火种。正如光头小学里那些色彩斑斓的相框,每个孩子都在其中勾勒着属于自己的成长图景,会泽县“加油未来”项目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社会情感教育的滋养中,成为自信、坚韧、充满生命力的自己。
4月10日-13日,会泽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暨加油未来社会情感课程培训在以礼小学开展,全县260余名心理健康专(兼)教师参训,培训邀请北师大心理健康专家授课。“会泽县每年都会开展1次像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着力提升教师心育能力,积极破解缺乏专职教师、无系统教材的难题。如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更加开朗自信、敢于面对困难,这也坚定了我们继续推进社会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融合的决心。”会泽县委教体工委委员李正丽说道。
会泽县教育局李海江 供稿